魏晉南北朝詩人,陶淵明獲得詩品中品之語,唐以後,眾多大家覺得淵明甚是委屈,想一田園派創始人,必是鐘嶸有眼不是泰山,因此後人多批評鐘嶸。
文學各派流,各有各的優點,沒有必要因為淵明自耕不同流合污而特別誇獎他的作品。
今日姑且謬論陶潛為人。

(以下摘錄網路)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生於晉哀帝興寧三年(三六五),卒於宋文帝元嘉四年(四二七),享年六十三歲,他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而大部份時間是在東晉王朝中度過的。那是個政治極為黑暗、腐朽的年代。陶淵明出生在一個還衰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和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一類的官。外祖父孟嘉是東晉名士。陶淵明的祖父和父親並不是承襲陶侃爵位的嫡嗣;淵明七、八歲時,其父便已去世,因此,他從少年時代起,就生活在貧困之中。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陶淵明很小就喜愛讀書,對儒家經典有特別濃厚的興趣。他讀書的範圍,除了儒家的經典,再就是兩晉時代盛行的(老子)、(莊子),還有大量的先秦至漢魏的史學、文學著作,廣泛地接觸了古代文化遺產。陶潛為一知識分子,理當報效國家,陶淵明年輕時,頗具「大濟蒼生」(《感士不遇賦》)的宏偉抱負,希望有一番作為。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三九三)至晉安帝義熙元年(四0五),在這十三年中,陶淵明曾先後擔任過祭酒、參軍、縣令等官職。他性格正直耿介,與官場的腐朽風氣格格不入,幾次都是辭官而去。

 

想要有作為有抱負,在戰亂之時,講究的是兵法,五胡亂華,國家百廢待興,陶潛應有『百無一用是書生』之感嘆。由此可知,陶潛應該沒有遺傳到他曾祖的帶兵心法,只是一個會賦詩的文人。也難怪東晉只給陶潛小官,先天無兵家大略,後天又是個描寫田園的詩人,就算很會拍馬屁,也難有作為。

讓我們一觀陶潛最天的地方:

他當上彭澤令後,竟然想把份內的三頃公田全種高梁,準備釀酒喝。
他太太忍不住向他抗議:「你只顧喝酒,就不顧吃飯了嗎?」陶淵明想一想也覺得太太的話有道理,只好答應讓出一半田地來種稻子。


陶潛如活在現代,當兵絕對是那種被狗幹到暴的天兵天將。最好是稻田可以改成高粱。也難怪他適應不良。

也別托詞甚麼不想打躬作揖,不想巴結上級。就算是文盲上級,看到陶潛這樣亂搞,也會怒。
也不用說甚麼不為五斗米折腰,嫌錢小,也要讓人看得到你的本事,

再者,應對上級雖是無聊之事,但是傳統官僚體系,又何嘗不是如此?當官也有當官的禮儀,陶潛如此行為,根本如同一個不鳥士官長的一兵!!
社會有其常理也有其階級倫理,陶潛過度自我,難以在社會存活。自認為小小的官位無法一展長才,然後就開始亂搞,接著又嫌棄接待上級是很卑劣的事情,
以現在的眼光,陶潛難逃眼高手低之評語。

陶潛本質上就是個天兵,不,應該說天官。也難怪爬不上去。這樣看來,真令人懷疑他年輕時的偉大理想是甚麼?把東晉改造成酒國嗎?這種人,只能自己當老闆,唯有自己才不會被自己氣瘋~~~

好,或許陶潛認為東晉沒救了,不想浪費時間,那劉裕篡位之後卻又為何不出來當官?是愛國遺民的情操嗎?
舊主仍在之時,不見你的努力,新主立時,卻見你的清高,陶潛阿陶潛,你到底在想甚麼?

想要改造社會,就必須有入世的準備,挫折容忍度如此之低,又怎能開創自己的一片天?好吧,那就當個飲酒作樂的農夫吧。

 

再觀陶潛的家庭生活:從下列幾句,可知陶潛算是個失敗的父親。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從詩中可知他的孩子中,沒有一個出息的,老大阿舒懶得要死,老二阿宣對讀書全無興趣,雍和端都十三歲了,連數字都不會看,最小的阿通九歲了,每天只想要東西吃。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裡,尤其陶家又是名門之後,

這情況做父親的人那能不痛心?因此藉酒澆愁便為必然了。先屏除陶潛之子有智能不足之疑慮,陶潛身為一代詩人,竟然沒法子交出一個知識水平中上的兒子。何其可悲?何其悽慘阿!!

按照家庭教育專家的說法,這很明顯是陶潛根本沒有耐心教導孩子讀書,相信也沒有花時間陪孩子,試問一個每天都在喝酒的人,如何給孩子作正確的榜樣呢?加上跑到鄉下隱居,小孩子更沒有同儕一起上學砥礪。也難怪如此淒涼!

最基本的關心都做不到,只在那裡痛心,何必呢?酒鬼想喝酒,總是會給自己很多理由的。

 

政治面來看,陶潛是個眼高手低的天官,家庭面來看,是個不想管孩子的酒鬼,
更別說當農夫也沒多成功,孩子都餵不飽了,可見陶潛技術不甚高明,

這也難怪,在亂世,不懂得經世致用的書生有何用處?何況陶潛只會寫詩和喝酒。

如果當初陶潛可以稍微壓制自己的酒蟲,開個私塾騙騙小孩,應該會比較適合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