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即將邁入4y5m,從被診斷發展遲緩也超過兩年,家人大概也慢慢習慣了不講話的妹妹。
九月去中班,想說多接觸小朋友希望他可以開金口說聲爸爸媽媽。
不過到目前為止,他似乎還是比較喜歡他自己的語言。
生活指令大多都聽得懂,也發展了一些間單的動作傳遞他想要做的事情,
或許是構音部份有些我們還不瞭解的狀況,也許他一直說著某個國家的語言也不一定。
友人b之前告訴筆者特教學生(臨界附近)的狀況很多會隨著年齡改善,他處理過一個從低年級就被判定輕度智能障礙的學生,
卻在六年級的轉銜被取消特教身份,理由是該名個案自主能力良好,比較像學習障礙。
誠如我常對阿公阿嬤所說得:「做好最壞的打算,抱持最好的希望。」
也轉友人b曾po過得文章。
=======================
之前學校有個學習障礙的學生,開學沒多久導師就和筆者聊這名五年級學生。我們一致認為這個學生並沒有學習障礙的現象,反而是他似乎左耳聽不清楚,有聽力問題。這點除了課堂上的學習表現可證明外,從學籍記錄簿可知他中年級開始自然數學的成績優異,而國語英語卻只有低空飛過。可以證明這名學生智力和和學習狀況正常,聽力有缺陷。後來查了一下特教通報網,發現這名個案是在二年級通過鑑定。我們和當時的導師聊了一下,想瞭解當時提出鑑定的背景。當時的導師表示個案從一年級就學習狀況不佳,學習緩慢,於是就在二年級上學期提出鑑定。中年級換了導師,雖然發現個案不像是學習障礙,但不知為何當時的承辦人也沒有處理。我們拜訪了個案的父親,請他帶個案去醫院做檢查,助聽器的費用也可以尋求相關補助。不過個案父親卻一直拖延,不肯積極的處理個案的聽力問題。導師無可奈何之餘,也只能借一台手提式麥克風擺在個案的腳邊,讓他聽得比較清楚。到了六年級的轉銜,便放棄了學習障礙的身份,之後到了國中也就不清楚個案到底有沒有裝助聽器。
對於大部分的導師而言,鑑定作業的困難之處在於如何跟家長開口。有許多家長始終認為自己的小孩只是稍微落後,並不想要讓自己的小孩貼上特教生的標籤。而承辦人員的困難在於如何處理審核。中心往往會建議學校應該要先實施補救教學並留下紀錄,觀察一段時間後在視狀況提出申請。但是認真的老師可能會希望趕快替學生申請鑑定,引進特教資源以利調整後續的教學內容。基於行政支援教學的立場,有教師提出,我們當然就會給予協助。大多數情形下,常常被退回申請或者就出現一開始所舉的例子。有時筆者覺得老師頻繁的提出鑑定,會不會出於讓自己的教學成效能作有效的切割(更重要的是很煩)。其實偏鄉學校能獲得的特教資源大概只有巡迴輔導,一週抽離兩節進行國語數學的加強,成效普見仁見智。過去筆者曾教過一名也是臨界點的學生(沒鑑定),從中年級開始就是補救的名單。一直到了六下的成長測驗,他才終於通過,脫離了補救名單。筆者不知道這名小女生有什麼感覺,不過筆者覺得很感動,這個對他和對筆者而言其實是最棒的畢業禮物。
特殊學生的狀況有時候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改變。如過動症、發展遲緩皆是如此。有時候再給學生多一點時間,情形會更明朗,相信也會有更完善的處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