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昀:《新譯閱微草堂筆記(上)》,三民書局,2015.6

 

〈濼陽消夏錄一.狐語〉

滄州劉上玉孝廉,有書室為狐所據。白晝與人對語,擲瓦石擊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聞其事,自往驅之。方盛陳人妖異路之理,忽檐際朗言曰:「公為官頗愛民,亦不取錢,故我不敢擊公。然公愛民乃好名,不取錢乃畏後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狽而歸,咄咄不怡者數日。劉一僕婦甚粗蠢,獨不畏狐,狐亦不擊之。或於對語時舉以問狐,狐曰:「彼雖下役,乃眞孝婦也,鬼神見之猶斂避,况我曹乎?」劉乃令僕婦居此室,狐是日卽去。p3-4

 

 

讀到這則時,筆者對其中這句「然公愛民乃好名,不取錢乃畏後患耳」有點感想。

意思大概國中程度就可以理解,意思是「董思任愛惜人民是因為愛好名聲,不黑錢之因為怕有後患」,

文中有說董思任是良吏,假設紀曉嵐的評論是公允的,董確實是個好官,

卻被狐仙說這句話就狼狽而歸,邏輯其實有點怪。

難道出於愛好名聲就不能當好官?

難道怕被充軍殺頭而不敢不黑錢是錯的?

 

你可能會說當官要好名聲是為了往上爬,所以才會愛民,這種評論是正面中帶有貶抑,

所以假如因為好名聲而升官,既然已經達到目的就開始顯露本性為非作歹?

那怎麼能說是「良吏也」呢?

如果擔心這個人心術不正,升官後會變壞吏,那會用「良吏」形容嗎?

 

套用在日常生活,按照這種邏輯,那怕被開罰單不敢違規的老百姓都不是好人囉?

 

換個角度想,聖人之所以為聖人,

是因為他天性就沒有「壞」的因子,

因此聖人做任何事情一定不會先考量到後果,

如果沒有目的或懲罰,那一般人都會違規,因為人性本惡。

如果真的要這樣理解人的行為,那文章的「良吏」就不能用。

因為當官的應該都不是聖人。

 

另外「方盛陳人妖異路之理」書中翻譯為「當他在劉家與人談論人與妖路數不同的道理」,

這讓筆者想起電影《大話西遊》中唐僧跟牛魔王手下談論「妖是妖他媽生」的橋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919pFkDK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