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經》的「商頌」裡,有一篇〈玄鳥〉,開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意思是上天命令一隻黑色的鳥降臨人間,誕生了商王。根據注釋《毛詩》的漢朝人鄭玄的解釋,其中講的就是簡狄吞燕子蛋而生契的故事。現在發現的戰國楚簡中,也有相關故事的更為生動的版本。傳說可能有點離奇,不過現代學者從人類學的視角加以研究,發現這一則感生故事寓示的,很可能是上古中國母系社會的一種真實而特殊的情況,就是世代繁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至於「玄鳥」(也就是燕子)呢,大概是族群或者一個部落的圖騰。
感想:與其信人鳥交合的傳說,部落圖騰的說法合理多了。不然就是燕子造型男人來跟簡狄修桿。
哈佛大學張光直教授的說法,好像比較合乎邏輯。張教授寫寫過一本學術名著,叫《中國青銅時代》。在那本書裡,收錄了一篇論文,名叫《商王廟號新考》,論文得出的結論是:商王的名字裡,之所以絕大部分都有一個字是干支中的天干,很可能是因為商王族被分成了十個祭祀群,每個群都以天干的「干」日,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名。這一結論的基礎,是甲骨文中出現商王名字的場合,都與祭祀有關,而祭祀又明顯有分組分群的跡象。這樣的以干日為名的名字,當然不是商王生前的名字,而是他們死後,透過一定的占卜程序,根據一定的規則,被挑選出來的,所以有一個特定的稱呼,叫「日名」。
「革命」一詞,最早見於《周易》,本意是實施變革而順應天命與人事。下一節我們要講的〈周本紀〉裡,有「革殷,受天明命」的話,其中的「革」和「命」兩字的用法,也是《周易》「革命」本來的意思。但湯武革命的實際,尤其是武王伐紂,客觀上使革命變成了革除暴君君之命。所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被默認的意思,就是用暴力手段推翻前朝在道義上已經失去正統資格的暴君,由此生出一種並不恰當的簡化說法,就是「以暴易暴」。「革命」作為一個詞、一種話語,歷史的變化很長,很曲折,這方面讀者如果有興趣,可以讀一下陳建華教授寫的一本書,書名叫《「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
感想:從掌權者的角度看,這種反抗叫做造反。從反抗者的角度,叫做起義。如果成功了就叫做革命。
先周以後的西周時期,《周本紀〉所記周王世系是否真實可信,一直以來都有很多的學者做過考證和研究。二〇〇三年,在陜西眉縣的楊家村,發現了西周單氏家族的青銅器窖藏,一次出土西周周青銅器二十七件。其中的一件,現在一般命名叫速盤的,上面有長篇的銘文,歷數了從單氏祖先單公,到一位名叫速的單氏貴族,前後總共八代的傳奇故事;相對應地,銘文裡也提到了十二代周王的世系與名號,其中以文王打頭,下面依次是: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旺、期旺、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據此我們照(周本紀),發現除了末代君主周幽王,其他西周君王世系中的全部名號,都對得上,而《周本紀〉的次序也是完全正確的。
感想:筆者讀史記好像沒想過去深究真偽。或者應該說歷史本來就是真真假假,特別是幾千年前的歷史,讀了也不會全信;被推翻了,也不會覺得奇怪。
不過《高祖本紀〉裡也有兩個令人費解的問題:一個是前面我們已經提過的,寫這麼一位著名的開國皇帝,居然都不寫他生在哪一年,活了多少歲;另一個就是在〈高祖本紀〉的正文裡,你是找不到高祖名叫「劉邦」的證據的一那裡面只寫了他姓劉字季;他爸叫太公,他媽叫劉媼(那幾乎可以明確地說,那都不是真正的名字,就跟現在叫劉大爺,劉老太一個意思),而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劉邦的「邦」字。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國傳統社會中,名和字,是一對互相關聯的符號。像項羽名籍,字羽,是因為「籍」有憑籍、憑藉的意思,「羽」則是羽翼,憑藉羽翼騰飛,兩者在這個意義上是相關聯的。相比之下,劉邦的名「邦」,和字「季」,看不出任何的關聯。另一方面,由於中國人傳統的兄弟排行,是伯仲叔季,所以劉邦本來在鄉里的名字,可能是劉四,也有人認為應該該叫劉三,後來稍稍有名,則改為雅一點的劉季,到有做皇上的意圖了,才改為劉邦。當然,做了皇帝,這名,一般人是不准叫,也不准寫出來的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避諱制度,所以《史記》裡也就沒法寫了。悲催的是,因為他的名字裡有個「邦」字,其他即使比他早得多,用了「邦」字的東西,也一律得改名號了。最典型的,就是《詩經〉風、雅、頌三部分中的風,大家都熟悉的名稱是十五國風,但其實,在劉邦做皇帝之前,它不叫「國風」,而叫「邦風」,是為了避劉邦的名諱,才改叫「國風」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中,有一篇被題名為《孔子詩論》的,其中提到《詩經》的國風,就還是沒有改字之前的「邦風」。(37.97%)
感想:
1.避諱真的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不過國風比邦風順口好念。
2.筆者讀太祖本紀也沒留意到劉邦名號從何而來?
其次要說的是,《史記》裡沒有出現劉邦的大名,也沒有出現呂后的真實實實名字。〈呂太后本紀〉的第一句話是:「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意思是呂太后,是高祖還沒有發達時娶的太太。南朝劉宋的時候,注釋《史記》的裴駟,在注釋這句話時,引用了前人的一種說法,兩個字:「諱雉」。諱是名諱的意思,雉就是野雞。這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比較早的有關呂后名字的紀錄。為什麼呂后他爸會給她取個意思是野雞的怪名字呢?我猜想,呂后可能要麽是屬雞的(但是不是酉年生的,無法確定),要麼是生在地支屬西的那一天的。這個猜想,有什麼證據可以支持嗎?有的。大家可能知道,現在通行的十二生肖順次,雞對應十二地支中的酉年,是東漢以後才流行起來的。考古發現的東漢以前表示年份的十二生肖裡,比如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日書》(這是一種類似後代看相算命用的書),雞對應的十二地支,不是第十位的酉,而是第六位的已。不過,在另一種秦簡《日書》,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日書》裡,也有十二地支,那不是用來紀年,而是用來紀日的,那裡面跟酉日對應的動物,寫的雖然是個「水」字,實際的意思,就是跟呂后那個名字一樣的「雉」。(39.24%)
感想:
1.本則最重要的就是漢之前十二生肖順序和現今不同。
2.古代人和早期台灣人取名都蠻隨意的。最近十年看一些小朋友的名字,都比以前有意境的多。
3.現在要看到名字中有動物的,扣掉姓(如馬牛),好像也不太容易,頂多就是龍吧。
「封」和「禪」,是兩種非常古老的祭祀儀式:在泰山上築個土臺子,祭天,那就叫「封」;在泰山下面,低一點小一點的山上,劃出一塊平坦些的地方,祭地,就叫「禪」。封和禪,在中國傳統社會裡,都是帝王的專利,是獨此一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75.35%)
感想:
筆記一下,封是祭天,禪是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