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的四個境界
文學家王國維曾說古今成大業、大學問者都會經歷三大境界。這段話很有名,也常被引用,筆者認為做人也一樣。「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這四句箴言,如果以孰輕孰重來排列,那最簡單的莫過於讀好書。
讀書人人都會,特別是在邁入十二年國教的台灣,史記、四大奇書沒看過的鮮矣。聽起來八股的儒家經典-論語,就算沒有認真看過,應該也都有聽過「有朋自遠方來」這句名言吧。讀過高中的都看過古文觀止,讀過大學的應該也至少修過大學國文選吧!大抵人人都看過經典好書,可是台灣社會並沒有因此向上提昇。每天打開電視,幾乎都被道德淪喪的社會案件所充斥。那些人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壞事嗎?由此可知讀好書只是基本功,離做好人的境界,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第二層境界是說好話。說好話簡單說就是將讀好書內化之後的顯現,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印象之前有則報導國人閱讀習慣下滑?我們看書的習慣、書本的量已經被氾濫的3c產品取而代之,腦中無料,自然而然內化不出什麼好東西。因此你在媒體、網絡上看到的十之八九幾乎都是批評都是謾罵,更不用說民意最高的國會殿堂,最常看到的畫面就是那些立委諸公在打鬧叫罵,似乎把政府官員罵得狗血淋頭就是成功。捷克曾經有位文人總統哈威爾,在他當選後,有些朋友建議他要強硬、厲害一點,甚至不妨拍個桌子罵個幾句樹立威嚴,沒想到哈威爾回答說:「捷克需要的不是強硬,而是教養。」深哉此言。不曉得自詡炎黃子孫,繼承五千年文化的我們,能不能重新從「說好話」做起?
第三境界乃行好事。在物質充裕的台灣社會,行好事是件簡單的事。小學生可能放學時扶個老婆婆過馬路,高中生可能將撿到的皮夾交給派出所。上班族可能到便利商店買個早餐,找回來的零錢順手一丟,捐給某基金會。又或許換季的時候你整理不需要的衣物,投入舊衣回收箱。也有可能你在路上花了幾十元買了弱勢團體義賣的小東西。舉凡這些行為,都是你我做的到的好事。舉手之勞行善,似乎是大家的集體意識,可恥的是卻有人打著慈善團體的名號進行斂財行為。紅十字會在每次災難後總是募集全國人民捐款,裡面的幹部做領意想不到的高薪,卻三不五時傳出弊端,更不用說其他的小型慈善基金會也有挪用捐款的弊端。舊衣回收更有惡質商人拿去販賣,惡勢力控制弱勢族群義賣賺取所得,這些新聞你我都不陌生,打擊了我們行好事的動力。但是我們也不要因噎廢食,畢竟需要幫助的人還是很多。
最後的境界是做好人。可不要以為作到前面三項,就可以輕鬆達到做好人的境界。俗話說的好:「知人知面不知心。」看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可以量化,好人壞人可難判斷。捐一億的就比捐一元好嗎?捐款超過百次者就可以說是好人嗎?
各位還記得賣菜阿嬤陳樹菊女士嗎?這位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百大影響人物的慈善家,以賣菜賺來微薄薪水,這二十多年來已經捐出超過千萬,真是令人難以想像。困難的是,賣菜一天能賺多少錢?對照起現在日進斗金的大企業老闆,樹菊阿嬤的一元可比他們的百元、千元甚至萬元。
樹菊阿嬤這麼無私,當然是好人。反觀頂新康師傅家族,這個年收入幾百億的集團,卻泯滅良心販賣黑心油給這塊讓它們成長的土地人民,這種殘害同胞的惡行真是令人髮指。可笑的是,頂新老四還是慈濟的一員,宗教能庇佑人心,不知是不是這樣,才讓魏先生能心安理得的大搞黑心生意。以捐錢的數目來比,阿嬤比不上頂新;以財富頭銜來看,阿嬤只是平凡人。但是你隨便問一個路人,那個是好人?相信每個人都回答是陳樹菊。
筆者再舉一個例子。有個大公司的董娘是某個慈善基金會高級幹部。某天有個文人因基金會的活動到了公司。文人發現董娘姿態非常的低,人非常的和氣,對待公司每個職員都非常溫和有禮,但是他始終覺得這公司的氣氛有種古怪。活動結束後,董娘邀請文人到貴賓室聊天,他看到董娘脫下基金會的制服後,整個人隨之一變,不斷的吆喝斥責職員,更責難會計人員下班前交不出報表就走人。文人非常驚訝,沒想到董娘早先的形象只是因為穿上制服。檯面上、私底下根本是兩個人。由此可知,做好人不需要頭銜,做好人也不需要時間地點,做好人,更不需要富可敵國。
做好人看似困難,其實非常簡單。只要你平日多看好書、多說好話、加上心存善念,多做好事,相信你我都可以成為好人,好人越來越多,社會也會越來越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