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總是同情弱勢,不過每當看到某項政策執行出現困難,

媒體、民意就會跳出來一廂情願的力挺那些關鍵少數,

不同的重播,不停的洗腦觀眾。

筆者比較白目,看到這種新聞都會覺得既然是惡法,為什麼其他多數願意同意?

 

筆者不會武斷的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但可憐之人,一定有可檢討的地方。

 

 

有話直說:民粹民意大不同 (王宏恩)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710/35139075/

從廢核、文林苑,到近日的大埔、美麗灣,學生、婦女、居民紛紛走上街頭,高呼民意。另一頭,卻也有一群人指責這些抗議是民粹,要求政府不應向民粹低頭。同樣屬於基本人權的遊行請願,民意與民粹的差別是什麼?什麼是民粹?
於19世紀出現的民粹主義(Populism),是指政客與投機者,議題皆選擇與多數民眾站在一起,挑起群眾與政府間的對抗。但多數民眾不是民意嗎?為什麼民粹主義是負面形容詞?問題在於,許多政客與投機者明知該政策僅短期有利,長期有害或無法持續,甚至根本違法違憲,卻主動誤導民眾思維框架,或順應部份選票而盲目力挺,並未做到帶起民眾進行討論、學習等知識分子在公共領域應盡的義務。民粹主義,是對不正義政客與權勢者的批判,而非針對群眾。

請願遊行皆是民主

然而,現代人口中斥責的「民粹」,常是針對議題討論中意見不同的其它民眾進行攻擊,其中包含著「對方激進無法說服」的思維。許多罵人民粹的人,未說明其指涉對象所持立場錯誤之處為何,也未嘗試用自己的立場、邏輯來說服對方,而是只簡單說「有一群人跟我態度相反好煩,政府快把他們攆走」的反民主想法。 
民主社會中,一群人對公共事務有些看法,聚成群體,無論是請願、遊行、上書、投票或參選,都是民主最自然不過的體現。這是民主,不是民粹。請不要憤世嫉俗地扭曲民粹攻擊民主的同時,對真正民粹的禍根視而不見。 

美國杜克大學政治所博士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