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每年由大運河運輸的糧食只有20萬石左右,到了唐玄宗糧食運輸量達到了每年700萬石。......安史之亂後,節度使割據一方,不像朝廷繳納稅款,唐朝在大亂之後還能支撐150年之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大運河的運輸,把南方地區的糧食、物資運送到長安地區,維持了朝廷的運轉。p126-127
忽必烈把自己的都城建在隋朝大運河的最北端,一方面考慮到依靠運河之利,可以順利把黃河流域乃至長江流域的物資調入京城,另一方面也考慮到維持對廣衾的蒙古高原控制。......忽必烈時期,國家建設的重點就是把隨唐大運河截彎取直,修建一條基本上南北走向的運河。西元1289年元朝組織開鑿了會通河,北通衛河,難接泗水、黃河,從根本上改變了淮河以北大運河的格局與走向,由此開始,大運河不再流經洛陽,河南和安徽北部的河段被廢棄,大運河形成了南北直行的走向,縮短航程千餘里。1293年,槽船可以滿載江南的貨物直接北上,隋唐大運河改頭換面,變成了京杭大運河。p129
感想:筆者以前讀歷史都沒想過元明清定都北京和運河有關聯。開鑿運河的隋煬帝被罵的半死,卻給後代庇蔭快千年。這算是「先知總是孤獨的嗎?
宋朝財政收入最高的一年,達到了1.6億貫(1貫=1000文),即使是後來失去了北方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高的時候也能達到1億貫。比如明朝在財政收入上比北宋差了整整一個數量級,清朝盛世狀況稍好,但也不及北宋財政收入的一半。......看看水滸傳裡的108好漢上梁山的原因,有殺人放火、觸犯朝廷律法、游手好閒,就是沒有窮困潦倒吃不上飯來的。p137
感想:這裡用水滸傳108好漢當註解真的是蠻妙的。宋朝財政好到可怕,難怪一直用金錢外交。
宋朝先後在廣州臨安明州等沿海十幾個沿海城市設立了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特別是泉州,在南宋時期,一躍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南宋每年通過市舶司獲得的稅收已經達了200萬貫,佔到全國財政收入的6%。p138
到了北宋中期的時候,軍隊人數竟然達了125萬人,除了喜歡搞閱兵儀式的隋煬帝外,北宋軍隊數量幾乎是古代中國之最。單是這百萬大軍的軍費,就高達四五千萬貫......北宋招募龐大的軍隊並非單純為了作戰,終究是為了解決失業人口的就業問題......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長期堅持募兵制的朝代,他的大軍都是花錢雇傭的而且沒有退役制度,只要某個人進入宋朝的軍隊體系裡,就等於是捧上了鐵飯碗,一輩子衣食無憂了。p142
北宋糧食大幅增產直接激發了全國人口突發1e人,宋朝的統治者還是為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無業遊民頭疼。「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這是北宋解決失業人口的國策。......水滸傳中描寫朝廷三番五次到梁山招安,在宋朝皇帝眼中,剿滅山賊太費力氣,還不如花錢招安省事。......不論是北宋南宋,都亡於外族入侵而不是農民起義,這充分說明宋朝的募兵制在解決社會不安定因素方面是很管用的。p143
感想:
1.北宋軍隊募兵制是為了消弭失業人口,相當獨到的見解。
2.現代徵兵制國家如果薪水低,沒人願意當兵。
3.看第三世界國家的軍政府,人民要活下去感覺當兵是最佳出路。
4.看了這章節後,筆者對宋朝開始肅然起敬了,光是非亡於農民起義,這就屌了。
北宋最初招募士兵有嚴格的體檢標準。比如上等禁軍身高要求五尺八寸以上,這個標準放到今天差不多一尺八的個子才能入選。入伍的身高最低標準,在宋真宗時期是五尺五寸,但是標準高了,就會有許多無業遊民進不了軍營。於是最低標準就不斷降低,到了宋仁宗時期,入伍標準下降到五尺二寸,約今天一尺六多一點。p144
感想:
1.作者分析北宋的軍隊相當有趣,講來頭頭是道,不過還是沒有引用出處。
2.作者最後說因為軍隊標準下降,甚至軍規也越來越鬆散,允許吃喝嫖賭等,所以這種「大爺軍」屢戰屢敗當然就不奇怪了。不過北宋初期的楊家軍也沒贏過,全都歸咎標準下降,也不至於初期就爛掉。所以先天就真的爛,宋人可能天生的戰鬥技能就狂輸給流牧民族。用籃球來比喻就是sbl的選手打鬥牛電遍台灣無敵手,問題去世界就gg了。
3.這也讓筆者回憶起新訓中心選兵,聽到憲兵要180,筆者就安心了。不過之前單位的大一屆學長勉強170竟然也是憲兵,看來缺人的時候,健壯就夠了。
等到曹利用禀報宋真宗談判結果是30萬時,宋真宗簡直樂瘋了,大大地賞賜了曹利用。......30萬貫的賠款只相當於年財政收入的0.3%。所以潭淵之盟是個很符合經濟學的條約,宋朝花小錢買來了和平發展,契丹得了宋朝的賠款,日子也改善了,這就叫雙贏。......即時是國土嚴重縮水的南宋,每年的財政收入也可以達到8000萬貫,對金的歲貢最多也就占南宋財政收入的1%,是為了面子和金殊死搏鬥或者修築一道新的長城,還是花小錢打發這幫北方窮鄰居呢?p146-147
感想:
1.用錢能解決的都是小事。雙贏才是王道。
2.同事a出差都不請差旅費,寄件都自己跑郵局也不請款,問他原因他只說省事、怕麻煩。筆者覺得同事a的前世應該是宋朝皇族。
我們評量一個歷史人物或一個朝代,不僅要看他或他是不是有氣節,還要看最終的結果。...趙構在宋朝風雨飄搖之際卻能收拾舊河山,組建起了南宋領導班子,最終實現了與金劃江而治的目的,這樣的結果不會是一個不學無術的窩囊廢能實現的。可中國歷史偏安南方的朝代中又有幾個作到了嗎?p148
感想:第一次讀到對宋高宗有正面的評價。不過筆者其實也認為宋高宗心機很深,光是故意殺掉岳飛不讓父王兄長有機會回來就夠狠毒了。假如岳飛真的把金國打回去,徽宗回來蠻有可能就是後來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的先驅吧。畢竟王位只有一個阿~
宋朝年年鑄造銅錢,那麼多的銅錢都跑到哪裡去了?是宋朝的老百姓把銅錢收集起來融化,重新打造一些銅器出售,作為生財之道。......「銷鎔十錢得精銅一兩,造作器用,獲利五倍。」,這是當時人們的經濟時事評論。p150-151
宋朝是一個通貨膨脹嚴重的朝代,銅錢面值趕不上銅料價值,導致銅錢大量被人銷毀鑄造銅器,為什麼宋朝卻深陷通貨膨脹的泥沼呢?答案很簡單,宋朝不僅有銅錢和鐵錢,他還印刷了遠比銅錢面值大的多的古代紙幣-楮幣。p155
感想:第一次看到用通貨膨脹形容宋朝,筆者真的太淺了,對宋朝的印象都還是宋朝和書法四大家以及古文運動。
1206年在自身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南宋伐金,幾路伐金軍隊紛紛敗退,原本屬於南宋的四川也一度叛變,這一仗打下來南宋元氣大傷,不得倚靠印刷紙幣渡過難關。此後南宋的好日子就到頭了......北方的銅礦早已淪陷他國,只能靠發紙幣度日,紙幣發行量爆增30多倍,惡性通貨膨脹再現江湖。南宋末年,200貫紙幣甚至買不了一雙草鞋。p163
金的紙幣發行70年中,紙幣換了五次,每換一次紙幣就貶值一次,最後白銀與紙幣的比價上漲6000萬倍。金後期,一萬貫才能買一張大餅。p164
感想:作者在這裡有談到,老宋印紙鈔是逼不得已,還會衡量一下貴金屬還是儲備貨幣的庫存(金本位制度先驅?),金國對於紙幣就只有一個信念-卯起來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