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蕭相國世家、淮陰侯列傳、曹相國世家:皇權下的生存智慧〉,《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印刻,2020.5
韓信年輕的時候非常窮,而且無行,德性很差。所謂無行,意味著他不只窮,在地方還是一個聲名狼藉的人,連最小的公家職位都沒有資格被推舉。他常寄人籬下,靠著別人好意才活下去,讓很多人討厭。p249
雖然韓信的功業和成就對漢朝那麼重要,但司馬遷還是沒有辦法把他的故事和蕭何這些人寫在一起,而是放入了列傳。淮陰侯列傳這個名字,一來顯示他因為得罪了漢高祖,被剝奪了封位和封號。二來我們又能看出,司馬遷對他仍然有不忍,所以這個列傳不是叫韓信列傳,而是把他最後的封號放在了標題上,而且通篇基本上都稱韓信為淮陰侯。p257
筆者好久以前寫過淮陰侯列傳的心得。基本上筆者對於韓信的評價從以前到現在沒有太多改變,簡單說韓信是一個成功但下台失敗的人。
在楚漢相爭的年代,基本上有能力的人只能二選一。
韓信一開始投楚,但不受重用。從蕭何月下追韓信可以知道,其實他一開始在漢也是不得重用。
是什麼樣的璞玉可以塵封至此?筆者覺得這或許跟韓信無所事事的年輕歲月有關。
就好像一個人學歷差,年輕的時候游手好閒,加入過8+9、甚至有前科,
這種人去公司應徵,大概第一關就被刷掉了。
更慘的是,當時默默無名的韓信只能選擇楚或漢!?
下台失敗這大概看過史記的人都知道韓信的結局,
自傲的韓信不懂下台的身段就算了,不過他其實有兩次機會可以改變人生。
第一次就是當齊王的時候蒯通勸他自立門戶讓天下三分,不過韓信覺得自己功高,也不忍背漢,結果就是被高祖奪去兵符,改封楚王。
第二次是當楚王的時候,高祖在雲夢會諸侯時,韓信感覺到危機卻仍然沒起兵造反,結局就是迎接悲涼的下半生。
被抓之後,劉邦也找不到理由殺他,把韓信降為淮陰侯。
韓信有極高的能力,從和蒯通的對話看來,韓信對皇帝大位是沒有興趣的。
他只求比其他人位階都高,因為他覺得他比其他普通將領厲害太多的,恥為同級甚至在下位。
不過當皇帝的,哪能知道厲害的大臣到底有沒有野心,
要防止比自己厲害的屬下篡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捉起來幹掉他。
最後陳豨造反的時候韓信想要裡應外合,其實這已經不算是好機會了,
這個錯誤的決定也讓他被呂后幹掉,永遠失去了終老的機會。
被貶淮陰侯之後韓信經常稱病不朝,說實話,在帝王封建的官場,這招用久了其實也是找死。
估計他反不反,都不得善終。
筆者覺得韓信的結局倒是和之前被中芯挖角的台積大將一樣,
或許你不甘心地位不如人,但是最佳時機已過,有動作也只是枉然。
少數留在劉邦身邊的幾個人,包括留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司馬遷把他們集合起來放在世家,這意味著他們直到去世,都保留了劉邦給予的封位。藉由這幾篇世家,司馬遷要告訴我們,這些人的遭遇在漢朝不是常態,而是特例。p267
蕭何是西漢第一功臣,之後蕭何也順理成章成為宰相,解決韓信後,又升一等變為相國。
筆者一直好奇有二,其一是楚漢相爭結束後,張良是否有拒絕當宰相過?史記說張良之後多病,不知道是因為多病而無法當大官,還是怕當大官才生病?
好奇之二就是蕭何解決韓信後封為相國,是否會覺得空虛、寂寞、冷?
東陵侯是第一個警告蕭何的人。
接著是劉邦去打黥布的時候,有個客人警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蕭何,並且教蕭何要「自污」。
自污這招本來效果不錯,結果蕭何不知道那跟筋不對,跑去找劉邦說要把皇室土地讓出來變成農地,結果劉邦就大怒把蕭何收押。
這裡筆者覺得百爛做戲不是蕭何的天性,後勤內政一把罩的蕭何看到不合理的地方就想給建議,
可惜原本好端端的「自污」就搞到石頭砸到自己的腳。
在高祖本紀開頭敘述著劉邦如何獲得呂后之父的青睞,
當天的宴會蕭何曾跟呂公說:「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筆者一開始不知道蕭何講這句話的用意是啥,劉邦不是你的好友嗎?幹麻不說一些什麼老二有30公分的好話,
後來想說這大概就是等同於現代人的「虧」吧。
說不定年輕時代的一句玩笑話,劉邦一直記著,等機會就來弄你。
只能說還是張良聰明。
即便是曹參,筆者也覺得比蕭何聰明。
曹雖然不爽蕭何在他之上,不過看起來他沒表態不公平、積極想硬搶之類的行動,
最後曹參在惠帝時當宰相,實施蕭規曹隨。
如果曹參在高祖的時候當宰相,不知道劉邦會不會想搞他?
曹參在離開齊國之前,交待接棒的人說:「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
作者解釋這段敘述:
社會的嚴重問題不是壞人太多,而是在原來那樣的律令壓迫下,會逼著太多人變成壞人,所以那種小奸小壞要給它空間,不要為了把壞人全部除掉,而使的社會進入一種非常可怕的肅殺狀態,那樣反而會復出更高的代價。p274
筆者看到這段敘述就想到cyc的警察最喜歡抓的就是機車紅燈右轉和沒有依照兩段式左轉。
而市區並排停車、排氣管改車、偷竊、8+9妨礙秩序卻興趣缺缺。
又或者說,台灣的黑道從政,不知道是否也算是另一種「獄市為寄,慎勿擾」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