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師父好耶! 

同事前陣子也看了《葉問》,直嚷著也要鍊身體。
好的武打片都是如此,一定會影響觀眾,
正所謂作而言不如起而行,看完這種片子一定會有熱血的心想要動動手腳。
不過這樣的感染力,大概維持三天吧。

果然同事前天又說,

雖然葉師父很棒,我也想弄個木人樁,但是跑個1000就快沒力了,怎麼練功?
 
(二)觀感

同事也分享了他欣賞的心得。
特別的是,他一開始看到任達華,就覺得他是壞人,是那種陷害朋友搶人老婆的惡人。
結果竟然是好人。這是讓他吃驚的地方。

刻板印象之於人甚矣哉。
任好歹年輕的時候也是帥哥,但是觀眾就記得他演過的壞人和三級片。
就如同提起黃秋聲,一定都想到人肉叉燒包,誰會想到藤原豆腐店?
提到舒其,就想到脫星,誰會想到影后?
提到飯島愛就想到a片,誰會想到他出的書?

諸如此類族繁不及備載,只能說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且要慎選影片。
《導火線》的tony,誰記得他的真名,看到的人不都說:「咦?常威ㄟ。

從影片比較,既然《葉》和《霍》相似,那人物也八九不離十。
《霍》有一文一武,武當然是主角,文就是農靜蓀。
《葉》也一樣,文的就是任達華。
所以可以斷定絕對不是壞人。(縱有垂涎之意,也不至於捋虎鬚,只是純欣賞。)

只能說同事電影看太多,停留在《赤裸羔羊》的年代吧。
 
(三)皆大歡喜

有人說《神鵰》最後把小龍女寫活,和楊過重溫舊夢是個大敗筆。(印象中在《解構金庸》這本書有看到討論。)
當然小說、電影結局如果是皆大歡喜通常落入俗套,就算是驚悚片如《鷹眼》,也要讓中槍躺在地上的主角活過來領獎。
不為什麼,出生入死相思離愁下來,總是要有回報。也要附和俗話「好心有好報」。

扣掉喜劇和一些嚴肅話題的電影不談,基本上筆者還是贊成大部分的電影結尾要皆大歡喜。
電影都這樣演,有格調的作家幹嘛隨波逐流呢?
很簡單,因為人生太苦悶了。

打開電視看看,從50轉到56,你能看到幾則happy的新聞?
打開蘋果,你能看到幾則歡喜的新聞?
人世充滿了太多悲劇,惡人是常常逍遙法外的。
小說電影反映作者的人生觀,除了天生悲苦的作家外,正常人人心中都是有一塊淨土。
那裡充滿安和、平靜與快樂。

如同我們會想:  如果我中了大樂透........

誰會幻想:  如果我沒中大樂透.....

沒中是常態,中了是冀望,所以人類心中都會想像完美的ending。
再舉一例,正常男人會幻想和林志林共度春宵,因為這是完美,是理想。理想很難在現實茁壯。

你可能親戚年老一個個離去
在你成長階段,總是有人老死,就這樣悲傷不停重複。
或者你在職場上,總是被人狗幹,憤怒不停爆發。
有或者在愛情上,老是被發卡,被劈腿,一直重複你的哀怨。
人生是苦的,佛家不是這樣說嗎?
你的快樂頂多只在18-30歲,成年後自由自在的玩、體力還屬上乘。(或者說快樂只存在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涯)
這短短的十多年一過,苦痛紛紛來到。

很多名人不都說人生苦短嗎?活在世上人要擔負太多期待和責任,當你享盡年輕的快意,也註定你要走過寂靜的老年。
「寂滅為樂」的道理是如此。

所以電影要有個皆大歡喜是很正常的。
eason的〈淘汰〉有一句:「因為我喜歡喜劇收尾。
這是大部分人的願望。

筆者厭惡好人主角陣亡的電影......
所以《the ROCK》一直是筆者最喜歡的美國片;《鹿鼎記》是筆者最欣賞的小說。
在小說、電影所建構的幻想世界中,是要滿足現實社會所缺少的理想和無法達成的項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