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勤能補拙
從大學到研究所甚至很多進修學分,筆者都在嘉義某大學度過。
該大學也算是高等教育的奇蹟,兩個原本不搭嘎的學院迅速合併,這讓筆者不禁想起十多年前的往事。
因為這所大學誕生於倉促的合併,有許多原本學歷不高的教授因此得利,
和筆者讀研究所接觸到的青壯世代的教授相比,
這群教授多半五十歲以上,有許多都曾經擔任過國中小、高中教師,具有台灣第一學府學歷的印象中沒多少,更遑論那喝過洋墨水的。
這談不上什麼公平不公平,反正就如同幾百年前先到台灣的土財主一樣,先佔先贏。
當然有部份教授腹笥甚窘,上課往往不知其所云,更有的私德受人非議;
但是也有很多教授學問淵博,加上過往的實務經驗,上起課來獲益斐淺。
筆者曾經對母親說:「如果你當初去拿個碩士學位,洽逢這改制風潮,你早就當教授了。」
因緣際會,人人選擇的路不同,愛己所選,也沒什麼好後悔的。
也有教授在談過往求學經歷時,也不諱言大學成績不佳、研究所博士班考了不只一次,
但勤能補拙,花比別人多出n倍的時間,還是可以獲得甜美的果實。
畢竟才華洋溢的天才沒幾個,坦白說活了三十多年,自己也知道那些人的模式只能讚嘆。
不過能見證勤奮向上、學習不輟的實際案例,我想更能激勵自己吧。
b、謹言慎行
日前上課時,一位位高權重的教授談到自己在某大學作研究助理的女兒,
他表示女兒遇到難題,在愁眉不展時,他出了一個點子,
並且耳提面命,不要太早實行,以免老闆發現。
原因無他,按照「標準公務人員手冊」描述,越能幹事情會越多,
所以教授叮嚀女兒不要做的太快、太好,以免沒有時間讀書準備國考。
筆者不禁想問,萬一讓你女兒考上,是國家之福還是國家之禍?(別跟筆者說考上會努力為國盡忠的蠢話。)
公務人員學歷越來越高,可是素質不見得越來越好,
應考者基本上不會有偉大的抱負,在台灣彷彿當公務人員就是為了混吃等死,
就好像在鄉下地區紅燈可以右轉一般,已成為台灣常態。
我們可以說這是環境造成的,就如同皮膚科好賺,所以的醫生都開始選擇到皮膚科掏金。
觀念深根蒂固,百爛大勢所趨,所以必須要從制度面修改。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薪水福利調降,反正要養老給餓不死的薪資即可。
回到前面,筆者想強調的是,當一個大學高層教授,竟然灌輸子女這種似是而非的觀念,
我們還可以相信台灣高等教育能教出憂國憂民為國盡忠的人才嗎?(或許有人會說是那個國家?)
台灣無法像含狗一樣全國上下徹底無恥,又無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生育率又低,負債、冗員又多,你覺得這樣的台灣,七千點算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