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看到小小h穿了新鞋子,感覺算是很fashion的童鞋,
湊近一看,才發現竟然是勾勾牌的。
筆者就問小小h:「哇,你換名牌新鞋ㄟ,一雙多少錢?」
小小h就說:「這雙兩千,我爸爸買了一雙比我少一千的。」
筆者聽了吃了一驚,想說大概勾勾牌童鞋大概千元吧,沒想到同事h大手筆竟然花了兩千幫小朋友治裝。
(後來跟同事h聊天才知道是七百多,兩千這個數目是因為有些目的因而混淆小小h的。)
筆者想起國小的時候都是穿牛頭牌和很鳥的夜市鞋。
國中開始棄棒球轉籃球,一開始也穿很一般的國產鞋,有時候那些所謂上課鞋爛了就乾脆赤腳打,
nike鞋在當時是一般打籃球的平民國中生心中冀望的夢幻珍品。
在當時鮮少看過小孩穿nike鞋。
到了高中,似乎家庭所得增加,能支配的金錢也提高了。打籃球的人大多都是穿nike、reebok、fila、愛迪達等等。
有個同學雖不打籃球,卻特別喜歡穿nike的籃球鞋,因為他覺得nike的鞋子很帥。
記憶中筆者第一雙nike是miller鞋,好像是高二的時候,還記得當時原本想買pip鞋,但礙於經濟,只好買便宜點但外型相似的miller鞋。
其他fila、reebok也都穿過,畢竟高中生都只有一兩雙一直猛穿,消耗的很快。
但錢沒有太多,所以就會去找物美價廉的體育用品店。
後來有個熱愛籃球的同學告訴筆者在現在的文化公園,有家便宜的球鞋店,很小、不起眼,雖然是過季品,尺碼又少,但真的很便宜。
十多年過了,這家店搬了兩次,卻依然存在。
不過樣式實在太少,筆者現在都去outlet找球鞋了。
至於二、三線的球鞋品牌筆者也有買過(大賣場的也穿過),有一陣子還熱衷那些造型模仿名牌的次級球鞋,
(長大才知道代工的都是那幾家,都自己人odm當然會有類似的款式。)
不過根據筆者的實戰經驗,一分錢一分貨,縱使勾勾他們把廣告費用加在售價上,但品質確實比較好。
十年過去,fila和reebok越來越少,勾勾和愛迪達倒是越來越多,近乎普羅大眾人腳一雙了。
這從其股價可見端倪,甚至代工廠商也是如此。
豐泰從2008年的13元漲到現在的半百,沒幾家電子可以匹敵,
投資傳產安全、可靠又不用提心吊膽,真的是居家、出遊必備「良股」。
台灣人的消費方式似乎在20世紀末就進入了要求品質、價錢其次的型態。
十年前十元飲料店一堆,後來健康等一些觀念提昇,現在十元飲料倒快絕跡了。
不過還是照樣被踢爆使用劣等茶葉、茶精、塑化劑。
這就是賣方利用買方的矛盾,想說貴一點比較好,所以願意花兩倍價錢購買,可是你怎麼知道賣方的「成本」有提昇兩倍?
這家原料爆了,就換一家,做生意第一要訣就是降成本和不吃虧。
飲料沒有多大的好處,能不喝就不喝,
十多年過去,nike、addidas還是可以買到一千多的籃球鞋,
不過很多吃的小玩意已經回不去了。
看來,作鞋子的還是比較有良心。
也在此緬懷紅豆餅和肉圓。
對幸福的下一代筆者有點茫然。
以前可能會為了球鞋而努力讀書拼月考,拿到滿分換取所需的物品。
而那個時代的我們都已經被批評物質享樂、不耐操。
現在你們什麼都有,缺什麼、要什麼父母都買給你,以後要用什麼刺激你們?
以後你們長大要追求什麼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