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等:《筆記.文學.電影.地景》,台灣文學館,2011(「文學.電影.地景」學術研討會成果集)
小野:〈台灣電影的文學性格和地景的去中心化〉(專題演講)重點
http://read-literature-reflection.blogspot.tw/2012/03/blog-post_31.html
八十年代的台灣新電影運動在百年台灣電影史上最重要的貢獻是透過電影建構了屬於臺灣人自己的身份認同、國族歷史和社會文化,和強烈的文學性格。
所謂文學性格,除了因為改編大量比較嚴肅的文學作品,使得電影作品的文本有了不同於過去台灣電影較通俗和膚淺的內涵,對於時代背景的刻畫和劇中角色的性格的表現也比以往電影生動外 ,真正的文學性格還在對於電影的影像語言、形式、風格、美學上的文學傾向。新電影的年輕導演們在他們的電影作品中開始了幾項文學性的實驗。
台灣電影進入了90年 代的「後新電影時代」出現了幾位重要的導演,像李安、蔡明亮、張作驥、林正盛等,或是這幾年由拍廣告轉入電影界的鍾孟宏、陳宏一所開啟的魔幻寫實風格的電影,他們的電影作品依舊延續了這樣的文學性格,進一部將電影中的空間、時間、虛實、地景等元素做的更大膽的實驗和創新,也讓他們在國際影展中屢屢獲獎。
1 長鏡頭和空鏡頭的交互運用,讓電影產生了文學的想像空間和美學的距離。
2 藉由場景本身或是室內空間門窗的框架和許多道具的入境所產生的象徵和隱喻這種屬於文學性的圖像符號。
3 對電影敘事結構中的曖昧容忍度的重視和加強。
4 電影中藉由音畫分離的技巧產生一種文學的創造性。
5 適時出現的詩意旁白,增強的影像中的文學印象和效果。
6 對於文學作品對細節描寫的影像轉換
短評:
作者是資深影劇人,看電影的價值當然從戲劇、電影的角度切入,甚至電影所要傳達的思想。
但就一般觀眾,假如他們一年看一百片電影,有五成是爽片,有三成是戲謔喜劇,一成是得獎劇情片。但別忘了,就算是國外那些得獎劇情片,不見得枯燥乏味或者極其無聊。
觀眾收看電影是一種娛樂,如果每部戲都在那裡搞起後現代的象徵意含或者莫名其妙的影射,相信觀眾提不起興趣戲劇欣賞。簡言之,娛樂性是電影作為普羅文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台灣電影近年爆發,這與前期導演的風格徹底的脫軌有很重要的關係。不再刻意、明顯的追尋什麼國族認同、身份認同。換句話說,這批導演已經脫離「得獎」的思考邏輯,開始以「商業化」作為第一優先。
或許可能影片傳達的思想變得膚淺或者變得極盡仿擬、戲謔,但卻能充分的宣洩現代人的苦悶。對未來幻滅的七八年級來說,有什麼比及時行樂來的重要?
anyway,筆者樂於見到台灣電影終於不用靠那些同志片、「影評認為有深度、但賣不了錢」的得獎片博版面了。
讓電影純粹就是電影。
當年「海角七號」成功的原因眾說紛紜,其實這正是後來陸續登場的台灣電影「去中心」、「去台北」的「鄉土主義」的起始。
如果要更深入研究,會發現台灣人集體國族記憶,或是後殖民時代的心態等都有關係。「海角七號」最經典的開場白就是對「台北」罵了一句髒話後主角就離開了讓他感到挫敗的台北,回到島嶼最南方的 故鄉屏東墾丁。這樣的開場白和這部電影後來奇蹟式的瘋狂賣座似乎強烈的宣告了台灣電影「去台北」、「去中心」的鄉土主義盛行的開始。台北除了是台灣的政經 中心外毫無疑問的也是電影的生產中心,從戲院和電影公司密集的西門町到東區的信義威秀電影城都是台北的電影聖地,台灣新電影時期的電影中不乏以台北和台北人為探討的電影。 已故導演楊德昌一系列經典作品都以台北這個城市為主角,青梅竹馬的英文片名直接就標出是「TAIPEI STORY」。
當台灣的歷史向前挪移,台灣的政經中心自然也跟著南移,這一波台灣電影的地景「去台北化」應該是另一種台灣歷史尋根的開始。
就拿今年夏天最有指標性的三部台灣電影來說,「翻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賽德克‧巴萊」的主場景都不是在台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作者兼導演九把刀更是在一開始到 處演講時就宣告說:「我的電影會在彰化拍,會在精誠中學拍,我的電影不打折扣,因為我的清春不打折扣…」據說他每次這樣講,台下的聽眾就跟著熱血起來瘋狂 的鼓掌叫好。其實故事的場景都在校園裡繞,和台灣的所有中學都一樣,但是強調不打折扣所以要再彰化拍意味著一種鄉土主義,一種「去中心」反抗和叛逆的情結。這部電影瘋狂熱賣的程度直追「海角七號」,再度跌破專家學者的眼鏡。在這之前的電影「父後七日」其實已經展現過用極小成本和極短時間在漳化完程拍攝工 作,卻獲得極高票房的奇蹟了。「父後七日」在故事情節上比「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更加有在地的文化氣息。
p4-6
短評:
《那些年》極盡誇張描寫苦讀青春歲月的題材能紅到香港應該讓專家的眼鏡再次跌破。
去台北化可以說是近來導演們集體潛意識。畢竟天龍人高傲的文章不時在網路轉載。房價、物價高漲,也讓台北人心生不滿,更不用說政治人物的反覆還有一天到晚的抗爭。種種現實中對台北的厭惡、反對,無形中以行動上演「出走台北」。或許下次票房統計可以用「台中票房」、「高雄票房」來取代「台北票房」。
從福特的電影脈絡,我們可以整理出某種公路電影的原型或系譜學:
1、尤里西斯:旅遊/史詩。有出發地點與目的地,有行程及其遭逢事件。
2、romancero:雲遊式的奇遇詩篇、擴張式的外延旅遊模式。
3、唐吉訶德:漫遊。有出發而無到達、目的地抽象而無法企及。
4、浪漫主義:資本主義結合個人本位之人文主義的自我探尋式旅遊。
5、韓波;永無止盡的逃逸路線。
6、西部片:生命的理想與生活樂園的追尋。p15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