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嘉義市沿著台18一路向東,過了五虎寮橋,左手邊就是觸口自然教育中心(樹木銀行)。

樹木銀行來了三四次,卻沒有一次可以走完,面積約兩公頃,雖然沒有太多的設施,但是裡面保存許多珍貴樹種,沿著小河邊的步道行走,倒是一個全家短程出遊的不錯景點。

從自然教育中心到觸口遊客中心,阿里山公路有一段不短的筆直路線,大概在32k處右手邊出現了一大片遼闊的大草原,正是牛埔仔草原。

一望無際的綠油油草原,加上可愛滿點的愛心裝置藝術,令人不得不駐足一下。

日安社區的逐鹿市集也是這裡的一大賣點,除了原住民特色,也讓人感受到在88風災後重新站起的力量。

到了天長地久橋,不下來走走吊橋的遊客大概幾希。

還記得小時候來的時候,地久橋的木頭踏墊常有損壞,走起來感覺相當刺激(大誤~)。

這幾年觀光大興,在阿管處的管理下,已不復孩提的記憶,不變的是筆者老是分不清天長和地久。

站在天長橋上,浩浩乎如憑虛御風,居高臨下雖然令人胸襟大暢,但站久了還是會有些心目俱搖,手足如廢的感覺。

欣賞完八掌溪風光,繼續前進,然而阿里山公路開始進入蜿蜒路段。

很多人說阿里山公路難開,和嘉義縣一些縣道,如太平36灣、瑞里水道想比,阿里山公路其實算好開。

不過開放陸客之後,遊覽車一堆,嚴重影響行車速度,加上路況不熟,也不敢隨便超車,

據在山上工作的朋友說,他們都習慣傍晚才出發回宿舍,避開車潮。

阿里山開發甚久,加上這幾年的陸客潮,就商人角度來看,人潮等於錢潮,觀光客越多越好;不過就我們這種旅遊散戶,人太多等於品質下滑。

不知不覺民宿和製茶所多了起來,行程也進入了隙頂地區。隙頂大概位於阿里山公路54公里附近,在行政劃分上屬於番路鄉,地勢約1200公尺左右,

原本只是去阿里山遊樂區的一段路,這幾年的開發,不論是道路的維修、步道的修建,整體的建設讓隙頂儼然成為阿里山公路上的新景點,

隙頂一帶視野遼闊,景色娟秀,冬季的雲海更是壯麗,加上阿里山的好茶相待,筆者覺得假以時日的發展一定不輸給清境。

繼續沿著公路行駛,沒多久又出現了人潮,看了指標,原來到了石桌。

很多第一次到石桌的朋友都會驚訝這裡的熱鬧,以及便利超商。

石桌是阿里山公路上重要的中繼站,繼續往上是阿里山遊樂區。往左看,可以不遠處山坡上的中興國小。向右走,則有阿里山國中小或者前往鄒族的重鎮-達邦。

如果開車有點疲累,可以喝一杯超商咖啡提神,據說這裡以滷味小吃聞名,不過經過數次,倒是沒有認真的找尋店家,實在可惜。

 

過了石桌,車速開始加快,也開始一段記憶飄渺的旅程。

還記得第一次上阿里山看日出,是搭森林小火車;第二次上阿里山參加團隊活動,雖然搭遊覽車,但是都是在許久之前。

多年前的八八風災重創嘉義縣山區,當時筆者還在山區,印象很深刻的是縣內數的出來的上山要道,幾乎全數坍方。

事隔多年,看著右手邊的山谷景緻,已經沒有學生時期的記憶了。

幾個大彎之後,車子經過了山壁繪有三角圖騰的隧道,來到了七十一公里處,橫亙在眼前的是一座別具特色的紅色大鐵橋。

在蔥綠的樹林中,這鐵橋宛若紅色的飛龍,正所謂萬綠叢中一點紅,大概就是眼前的景象。

筆者還特地停在路邊,仔細端詳了一下,

原來這橋叫做芙谷峨橋,查了一下網路,原來「芙谷峨」是鄒族「FKUO」的語音,也就是鄒族的的吉祥樹種-山芙蓉,

說來慚愧,筆者竟然不知道這座落成於2013年初的芙谷峨橋,如今舊地重遊,才發現舊地已是「新地」。

紅色的橋身代表了鄒族,點綴在綠色的山谷中,也告訴訪客,歡迎來到阿里山。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享譽盛名, 開放陸客觀光後,人潮更是洶湧,

假日開在阿里山公路上的車子可能超過一半都是前往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看了本文,或許你會想避開人潮車潮,重新領略一次阿里山公路沿路的美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