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很夯波卡和颱風假,國外的大事則非敘利亞難民莫屬。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6%95%98%E5%88%A9%E4%BA%9E++%E5%BE%B7%E5%9C%8B&es_sm=122&source=lnms&tbm=nws&sa=X&ved=0CAkQ_AUoAmoVChMIrO2M1Y2hyAIVwpSUCh3_yQAq&biw=1366&bih=643

其實台灣一直沒有正視移民的力量,台灣和德國出生率同樣低落,可是德國比較知道變通,於是大開方便之門,

接納難民以填補自己國內的勞動缺口。

當然不是說台灣應該要舉手喊又歡迎敘利亞的難民,台灣一直都有外籍新娘,卻始終沒有拿出正面積極的作為出來。

根據統計103學年為止國小新移民子女比率已經升至將近10%。其中小一新生每10人就有一位是新移民子女。

和102學年相比,稍微退步,這應該是政策緊縮的關係,畢竟假結婚真賣淫的例子越來越多。

不過和92學年相比,人數還是大幅增加。

筆者覺得台灣社會對新住民還是有很大改進的空間,不過過去的刻板印象和負面標籤,應該淡化很多了。

筆者之前的單位附近的小校因為學生人數少,新住民子女比率就已經很高,裡面的教師告訴筆者,許多新住民子女只是接觸到的文化刺激較少,在優先區、補救教學的政策扶助之下,進步者甚多。

山區多以務農(茶葉)為主,許多飄洋過海的新住民幾年下來也都練就了一手好功夫。

有的比較會動腦的校長,就會邀請新住民媽媽們每人準備一道家鄉風味的菜餚在期末的活動一起分享。在偏遠地區還可品嚐異國料理相當有意義。

就筆者的觀察,扣除一些跑掉的外配,其實大部分的新住民都相當吃苦耐勞,有些甚至是家中經濟的主要來源。除了辛苦的打零工外,還要負起教養小孩之責,相當偉大。

最近換了單位,雖然在平地但是小農村也是有很多新住民。其中單親不在少數,或許是交通比較便利,結婚沒幾年就因生活習慣差異等因素離開。

據說內政部移民署這幾年推動火炬計畫,規劃許多活動邀請新移民家庭一起進行,更請新住民媽媽發揮所長到學校進行母語教學,不但發揚國際教育精神,更讓學童能習得另一種語言。

筆者認為在未來,這些新住民子女進入社會,當人數逐漸增加,語言是他們的優勢,也是他們和一般台灣人不一樣的地方。東協的興起,台灣需要這些新住民子女進行更熱絡的經濟、產業交流活動。

新住民子女茁壯至今,已然成為台灣不容忽視的新族群。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視野和不同國家的文化傳承。

鼓勵結婚已經緩不濟急,政策緊縮也讓新住民似乎過了歷史高點,面對嚴峻的少子化和高齡化,台灣其實應該要認真思考新的移民政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