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一位奇葩同事o聊天,同事o是悶騷的獅子座,根據他言,大三時覺得生活無聊苦悶,就休學去當兵。
同事o是英文系科班,不過沒有出過國,也不想拿家裡的錢出國,但是英文一樣嚇嚇叫。
同事o回憶聯考說要不是三民主義只考3.40分,他早就上國立大學了。(100分時代)
筆者時代三民主義已經改成50分,不過筆者也只考了30幾分。這分數在班上大概也是倒數幾名。
不過如果換算100分,筆者至少還考六七十,同事o的三四十分真的非常人。(在當時大學聯考三民主義是送分科目。)
記得以前談過三民主義很多很奇怪的翻譯,最有印象的就是nation翻譯成「哪遜」,
當時還沒看過一些黨外史料,對國父還是很敬重,但是對其英語功力有點懷疑。
後來屈臣仕越開越多,偶然間發現屈臣仕叫「watsons」,才想到不知道是不是廣東幫的英文翻譯和台灣的官方翻譯相差甚多。
jordan我們習慣翻譯成喬丹,香港好像會翻成佐敦。
beckham我們翻成貝克漢,香港好像會翻成碧威?
以前看影集有聽過洋涇濱英語這個稱呼,當時沒查證,就下意識猜想國父那派的英文是不是屬於洋涇濱。
後來有空google,才知道洋涇濱是英語和上海話混合體。
(以下內容摘自〈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p242-246)
洋涇濱英語或稱商業英語,源自於18世紀的通商口岸,一個世紀前,英國海軍准將安森還斥之以荒謬,不過此時美國人已開始接受「洋涇濱英語在語言上的合法性。」在加州及內華達州中國人的營地裡,洋涇濱英語已經是一種根深柢固的溝通方式,在1860年《紐約泊客》則對於這種英文的用法,刊載了一份半正式指南。在布瑞.哈特1870年代的詩作裡,阿興(作品中的角色)以自信的語調對著聚集的礦工慷慨陳詞:
於是我們拒絕和談,在一片喧囂聲中有位異教徒大搖大擺走上前來,阿興!
「你們還欠四十元-我們洗你們營地的衣服。你們拿走我洗好的-我們卻沒拿到鈔票;半打一塊錢,我還沒拿到錢,現在欠四十元-沒錢怎麼能拿走?」
文章註腳英文全文如下:
you owe flowty dollee-we washee you camp,
you catchee my washee-me catchee no stamp;
one dollar hap dozen, me no catchee yet,
now that flowty dollee-no hab?-how can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