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鋒/8成退休公教月領6萬 比7成上班族月薪還高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525/704433.htm#ixzz49oGQhLlS 

自由時報從銓敘部、教育部、勞保局等各單位整理出了退休公務員、勞工以及退休教育人員的月退休所得或月領給付的級距資料,終於讓全國民眾知道了,「週休七日,月領七萬」並不是特例,而是常態。由於不同來源所提供的級距不同,因此也就無法精準的切在「七萬」這個級距,為了有一致的比較基礎,本文以「六萬」做為退休後高所得的基準。根據媒體的整理,退休公務員有56,773人所支領的月退休所得在六萬以上,所佔的比例為42.10%,換句話說,超過四成的退休公務員,是週休七日,月領六萬的。在這邊也提供一筆舊數據提供讀者參考,2011年人事行政局局長吳泰成在接受立委質詢時表示,公務員的平均薪資是六萬元,算是受薪階層的中下層,這番言論當時引發了爭議,但數據上或可提供參考,讓讀者比較一下,在職與退休的公務員月所得的情況大致各是如何。可惜的是媒體並沒有整理到軍人的退休月所得資料,而教育人員的退休月所得在六萬以上的人數是92,551人,所佔的比例為77.64%,也就是說將近八成的退休教育人員,是週休七日,月領六萬的。這樣的比例相當高,至少我們可以說退休教育人員週休七日,月領六萬其實是常態,而非特例。相較之下,勞工的勞保老年給付月領10,000-20,000元這個級距是多數,佔的比例達59.68%。而目前勞保老年給付最高的紀錄是從16歲開始工作到76歲,高達60年的勞保年資,而這位勞工卻也只有月領49,196元

 

所以總計退休的公務員以及教育人員,共有將近十五萬人的月所得在六萬以上,而這也就表示了一年下來至少就是一千億元以上的支出,其實是相當大筆的金額。但是退休的給付,意義又是什麼呢?如果沒有先在這部份有所共識,年金的改革恐怕相當困難。前考試院長關中曾經為此做過定義:「退休金不是福利,而是照顧退休人員生活需要。」以下,就以照顧退休人員生活需要做為基準來討論。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退休人員的生活所需是不是比較高?根據台北市103年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65歲以上的家戶消費支出其實是比較低的,以台北市來說,65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人的年度消費支出平均為37萬元,高於全體人數的32萬元將近15%。其中以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其他燃料的差異為最大,可能是因為大多數時間都在家中生活而非在工作環境。其次是醫療保健的支出也高出不少,這很容易理解。另外則是食品及非酒精飲料的支出較高。所以整體而言,65歲以上的長者每月的消費支出大約31,120元,這是「照顧退休人員生活需要」可以參考的一個指標,而月領六萬以上,其實是已經遠出乎這樣的需要了。同樣來自台北市103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的資料,若以五等分位來評估,則這是各級距的年度消費支出資料:

所以根據這樣的資料,我們可以得知在月領六萬的情況下,生活要過得跟最高所得的20%差不多,其實是做得到的。當然,如果還有配偶或子女需要撫養,那可能會不太足夠,不過個人的退休金,恐怕也只以照顧個人為主,本意並非做為照顧全家人的福利。同時,根據最新的官方數據,台北市105年度的最低生活費標準為15,162元,而103年平均每人每月支出則為27,004元。因此,綜合上述資料,目前退休公務員和退休教育人員所月領的金額其實大多都遠超過「照顧退休人員生活需要」的標準,當然也有少數的退休公務員和退休教育人員所領的金額不足生活需要。新政府將年金改革列為首要的施政目標,但是過去在年金改革的討論往往欠缺了數據,而要提出一個比較周全的改革方案,其實就需要將這些數據公開來讓民眾檢驗與討論,否則民眾不知道「週休七日,月領七萬」其實真的是退休教育人員的常態,也不知道八成退休公務員每月所得,竟比七成受僱就業者的月薪還高,而這些退休所得也大多遠超過「照顧退休人員生活需要」。只有拿出數據來比較,大家才有相同的討論基準,否則要取得年金改革的共識,無異於緣木求魚。


 

短評:

1.資深比資淺領得多+退休比現職領得多,這其實也是基層公務人員普遍士氣低落的主因。

2.台灣軍公教的所得替代率偏高是不爭的事實,10粒應該要推動「軍公教月退打6折、最低到25k」的法案。

3.筆者還是認為唯有減薪降低所得替代率才能把真正的人才逼到業界。

 

感想:

這種文章每當選舉或者特殊背景的時候總是會出現,但執政者卻又不敢有動作,如果說小藍視軍公教為鐵票而不敢動作,那麼以農工團體獲勝的小綠完全執政後如果在敷衍了事,真的難辭其咎。違法就修法,違憲就修憲,筆者覺得要改革說不定就只有這四年,如果還想蹉跎幻想著下一任在來稿,那真的是太悲哀了。其實台灣貧富差距要修正,還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公司董事、獨董、薪酬委員會成員為什麼可以做領百萬乾薪?筆者很早就說過,應該要立法限制泛董事成員只能領公司股票。想要賺錢,這些人就應該好好的去市場做帳,順帶活絡成交量。

這種新聞屢屢出現除了點出台灣中產階級的世代不均外,真正可憐的是台灣原地踏步十多年,距離把餅做大的「均富」越來越遙遠,結果只能著力打壓低薪階層可見的族群,來轉移無力整治財富金字塔上層者,

畢竟多數人總是見不得人家好,無力均富那就來搞均貧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