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本書相當有趣,值得收藏。不過很典型中國學者的筆法,數據都沒有引用出處,可惜。

 

波音:王朝的家底:經濟學家PK政治學家,從經濟角度替中國朝代興衰算筆明白帳!,楓樹林,2019.2

擷取.JPG

 

 

有人統計過詩經,305篇中,有141篇提到動物492次,144篇提到植物505次。許多動植物都是當時人們的食物。p15

 

感想:這跟古老的告白「你是我的巧克力」有異曲同工之妙。愛情和食物密不可分阿~

 

 

大約在8000年前,西亞人民獲得了今天栽培最廣的普通小麥這個物種,小麥到達中國的時間不詳,不過中國境內最早的小麥遺物,是在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溝墓地裡發現的。在古墓的一個草編的小簍中裝著小麥作為陪葬品,距今已經有3800年的歷史。新疆的發現提醒我們,小麥很可能是從西亞經過新疆地區傳入中國北方。......直到戰國時期,小麥逐漸成為各國糧倉中的重要部份,特別是在秦國。p18-19

有些盛世根本就是官樣文章,吹出來的,而有些盛世則另有原因,文景之治就是一例,兩個皇上並沒有推行什麼出色的政策,小麥才是文景之治真正的幕後推手。p20

小麥屬於耐旱的作物,所需的灌溉水分並不多,修建鄭國渠灌溉農田只是一個目的,另一個目的是用水沖掉田地中積攢的鹽滷。黃河流域的農業區都屬於季風氣候區,季風來的時候雨量充足,不來的時候,土壤水分蒸發很快,卻把鹽滷留在土壤中,年復一年,農田就出現鹽鹼化,最後無法耕種。p22

種小麥的地區,農民不連年耕種,最後讓土地陷入鹽鹼化境地,揭竿起義就不可避免了,許多次導致王朝覆滅的農民起義,都發源於小麥種植區,比如西漢末的赤眉起義爆發於山東莒線,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爆發於河南洛陽,北魏末年的六鎮起義爆發於河套地區......這些起義的導火線可能各不相同,但背後都有土地鹽鹼化的黑影。p23

 

感想:

1.以上在講述小麥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在小麥之前,華夏民族主食是粟。

2.作者對於文景之治的見解相當犀利,確實只要人民吃的飽、有錢使,大概就是英明的政府了。

3.起義通常起因人民吃不飽,主要都是因為天災,鹽鹼化或許也是一環吧。

 

占城稻原產越南中南部,一大優點是早熟,中國原有稻種,從插秧到成熟,要經過150天左右,加上秧苗在苗床還需要1個月左右的時間,歷時至少半年以上,所以一年很難收穫兩次。占城稻只需百天就能收割,此受經改良,甚至兩個月就能從種到收。......農民可以一年中種一季水稻,再種一季小麥,單位畝產大大增加,休耕次數也大為降低。而且水稻田經常浸泡在幾十釐米水深的水中,避免了麥田因為水分大量蒸發造成的鹽鹼化問題,土地肥力可以保持穩定。p24-25

在占城稻的助力下,宋朝時期開始出現二熟種植法,直接激發宋朝人口的大爆炸,特別是南方地區。從北宋時期開始經濟重心就從黃河過度到長江流域,稻米取代了小麥,成為糧倉中的主角。p26

 

感想:

1.原來越南是稻米的原產地。

2.飽暖思淫慾,吃得飽有錢使,古代又沒有太多娛樂,晚上只能拼命做愛啦~

 

小麥統治糧倉的時期,從秦始皇算起到北宋王朝建立的西元960年,平均每百年多一點就會改朝換代一次。當水稻成為糧倉的主角後,中國一共經歷了北宋南宋元明清五個王朝,如果算到1911年,在950年的時間中,每個朝代壽命接近200年。p27

 

感想:雖然沒有很精準(西漢211、東漢195、唐274、北宋167、南宋152年),不過黑暗的明朝可以撐了200年真的是叫人意外。

 

16、17世紀,玉米大概從雲南最早傳入中國境內。p30

地瓜最早從福建進入中國境內,在明朝萬曆年間的大飢荒時期,很快的從福建、廣東推廣到長江中下游的旱地。p30

飄洋過海到中國的花生和向日葵,給底層農民們提供了攝取蛋白質和油脂的其他選擇。......辣椒也是拜印地安人所賜,從美洲傳來的菸草作為嗜好品,在中國同樣受到了歡迎。p31

 

感想:原來地瓜和花生也是外來的。

 

文景時期是小麥逐漸取代粟成為糧倉中的主力軍,而康乾時期是玉米地瓜進入糧倉。......康乾盛世農業技術可能不比明朝更加先進,可是人口竟然增加1倍,所以還是農作物品種和產量的增加起了作用。p32

 

感想:地瓜和玉米真的神奇,平民吃了就有體力「才幹過人」了。

 

根據史書記載,堯的都城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舜的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濟西蒲州鎮),大禹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這三個地點都和河東鹽池的距離很近,這些王者把都城設在鹽池之旁,足見鹽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之高。p36

齊國和魏國都因食鹽強大,後來秦國向南進軍,攻克另一個產鹽國-巴國,局勢立刻改觀了。......一種說法認為人們常說的鹽巴中的巴字,其實就是指的產地- 巴國。p42

 

感想:

1.鹽巴果然相當重要,文中也有談到黃帝和炎帝合作攻打蚩尤,最後擁有了重要的資源-食鹽,遠古資源不足,擁有食鹽幾乎是稱霸天下了。

2.河東鹽池根據作者所述,位於中條山的北麓,夏季東南風,風速很快,溫度高,鹽池中水分蒸發量大,狂風會加快水分的蒸發速度。

3.齊國有海鹽、魏國有井鹽。

 

顏真卿為了抵抗安祿山的叛軍,需要籌措大量軍餉,於是它用政府資金壟斷當地的鹽業市場,把所有的鹽收購然後加價賣出,賺取足夠的軍費。p47

 

感想:顏真卿除了是書法大家外,也富有經濟商業頭腦,不過沒寫出處。

 

原本民營期間食鹽的價格每斗不過10錢,官方壟斷之後,食鹽的銷售價格就提高到110錢,到了唐德宗時期,官方鹽價甚至高達每斗300錢以上。p47

嚴刑峻法可以恐嚇老實人,在對於亡命之徒卻根本沒有用處,在人們的基本日用品食鹽上橫徵暴斂,既然活不下去,乾脆就亡命一搏好了。p48

 

感想:賠錢生意沒人作,殺頭生意有人作。死刑雖然不太能抑制重犯,不過卻能防治老實人變成亡命之徒。要處理亡命之徒就需要非法正義了。

 

一個農夫和一個牧民作鄰居,他的莊稼總是被牧民的牛啃吃。農夫有以下幾個方案可以選擇,第一是把牧民告上法庭,要求牧民賠償自己的損失,不過打官司也要搭上錢財和時間的,還要跟民居反目成仇,為了一點莊稼也許不值得。第二是在農田和牧場之間修建一道籬笆,防止牛進入農田。不過修築籬笆需要花錢買木料釘子,還得忙活好多天。有沒有成本更低的解決方法呢?有,農夫可以直接給牧民一點錢,買根繩子把牛栓住,不讓牛亂跑。這筆錢顯然比打官司和修籬笆的成本低多了。......站在純粹的經濟學角度,只要這筆費用能夠降低,就相當農夫和牧民賺錢了,既然給牧民一筆買牛繩的錢是最低廉的,那麼農民就應當採用這個方案。......中原王朝經過了曼長的摸索,富出了血的代價後,才逐漸明白了交易費用的道理,漢武帝對付匈奴是霸王硬上弓的策略,打出衛青和霍去病兩張王牌,準備一 舉幹掉匈奴,這就類似農夫和牧民在法庭上較量,兩敗俱傷。其實秦始皇很早就看清楚了這一點,所以即使有強悍的秦軍,他採取的方案是在北邊 修建一道巨大的籬笆牆,也就是萬里長城,阻擋北方匈奴,自己安心做大農場主。最先真正理解並應用了交易費用原理的中原王朝是中國古代有明的窩囊廢朝代-宋。p65-66

史記中曾記載從中原地區運送1石糧食抵達北方前線,路上運輸消耗的糧食竟達到192石。......農耕民族作戰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戰的收益卻很可憐。即便打贏了對游牧民族的戰爭,也要被高昂的戰爭成本壓垮。p59

 

感想:

1.本段文章相當精闢。有時候爭贏了,損失比沒爭的時候大很多。秦始皇築長城也是因為經濟因素。

2.雙贏不一定是公平正義,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雙贏才是王道。

 

1570年左右,明朝與蒙古各部達成了和平協議,並在邊境上開展互市貿易,從此大明王朝的的北方 穩定許多,據估計,僅僅是軍費就節省了70%。p68

漢元帝時郎中侯應上書,明白告訴皇帝,長城不僅是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屏障,而且也是防止關內各類人等外逃的藩籬。秦漢時期,不要說遠行到長城之外,就是在國境內遷徙也得層層上報。......把老百姓盡量的束縛在自己的土地旁邊,更重要的方面是人口管理和說收的需要。p70

楊廣多 次減免老百姓的租稅,並且不斷降低徵收的稅率,即便如此,財富仍然如滔滔江水湧入,楊廣降低 稅率的作法,實際上和現代央行降低利率,刺激經濟有相似的作用。楊廣還對文化十分重視,上台不久就擴編國子監,興辦了各類專門學校,培養算學、天文曆法、法律和醫學等方面的人才p,平均每6戶人家就有1名子弟在政府開辦的學校就學。大業三年,楊廣下令建立進士科,也就是創立了科舉考試制度。p116-117

 

感想:這裡在替富二代隋煬帝平反,作者認為楊廣的負面印象都是出自唐朝編纂的史書,特別是唐太宗也是逼父弒兄,當然要把楊廣寫差一點,大家才不會太計較玄武門之變。

 

其實在隋代以前中國東部地區已經有若干條運河通航,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今天揚州 附近開挖邗溝,這是文獻記載的第一條有確切鑿年代的運河。p120

 

感想:寫個引用出處有那麼難嗎?春秋、戰國策、史記??

 

楊廣在位14年,只有1年住在京城,其餘時間都在四處奔波,及便是在巡遊的路上,楊廣每天堅持處理政務,這是多麼敬業的一位皇帝!p124

貞觀時期號稱中國第一盛世,其實和大業五年楊廣鼎盛時期相比,田地開墾只有後者的三分之一,戶口數量還不到後者的一 半。p124

 

感想:筆者記得楊廣好像蠻好色的。「才幹過人」的人往往都是才「幹過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