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發哥董事長出來喊話,說什麼本土科技人才荒。

筆者想起去年還是前年有篇文章說台灣學理工科學生越來越少,

因為很多學生都去讀輕鬆的餐飲科等等。

剛好之前台大學生會提案討論廢除大一國文,

筆者覺得台灣既然以科技立命,以半導體科技島為世界之標竿,

不如全台灣大學改大一普修微積分、普物、普化吧。

說不定許多社會組的讀了就茅塞頓開,轉系到自然組,人才自然源源不絕~

(當然筆者還是覺得高中不分組、大一不分系,都體驗過在決定要讀什麼系所比較優~)

 

 

台灣面臨3大危機恐動搖國本 聯發科董座蔡明介籲政府重視

https://tw.news.yahoo.com/%E5%8F%B0%E7%81%A3%E9%9D%A2%E8%87%A83%E5%A4%A7%E5%8D%B1%E6%A9%9F%E6%81%90%E5%8B%95%E6%90%96%E5%9C%8B%E6%9C%AC-%E8%81%AF%E7%99%BC%E7%A7%91%E8%91%A3%E5%BA%A7%E8%94%A1%E6%98%8E%E4%BB%8B%E7%B1%B2%E6%94%BF%E5%BA%9C%E9%87%8D%E8%A6%96-043115099.html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呼籲,台灣面臨本土科技人才荒、新興科技領域落後以及大學教育無法銜接高科技教育等3大危機,政府不可不慎。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今(23日)表示,台灣正面臨本土科技人才荒、新興科技領域落後以及大學教育無法銜接高科技教育等3大危機,恐怕進一步動搖國本;台灣受少子化及國際化影響逐漸加大,本土科技人才荒開始出現,人才不足勢必影響國家的科技發展。蔡明介表示,台灣的經濟與國力,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半導體產業影響重大,這是數十年來政府與高科技產業共同深耕經營所奠下的基礎。但是,台灣受到少子化及國際化的影響逐漸加大,本土科技人才荒開始出現,人才不足勢必影響國家的科技發展,由近年來在新興科技領域,例如人工智慧、量子計算、量子通訊,台灣的基礎研究能力與成果已落後甚多,例如在頂尖國際會議上,台灣關於人工智慧發表論文數量已經少於韓國及新加坡,更遑論諸多先進國家已經發展出量子電腦及量子通訊衛星等。蔡明介認為,對於未來有志朝數理及工科等領域發展的學子而言,高中的基礎數理教育若學習時數不夠、課程深度不足,必影響紮根,導致未來的科技人才素質降低。大學入學考試的變動,會牽動高中學生學習重心與學習資源配置,如果考試政策規劃可能導致高中數理教育被輕忽,甚至失去學生與家長應有的重視,勢必影響學生的競爭力。根據教育部統計,2010年高中生直接出國念書為476人,2018年則已經增加到2千人左右,長久以往,台灣的研發人才將無法銜接而損及國際競爭力,這是動搖國本的大事。蔡明介呼籲,高中教育乃至於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應重視數理教育基礎的奠定,並有效鑑別數理優秀人才,其影響甚為深遠,政府不可不慎。

 

大一國文不修也可? 台大學生會提案掀兩派論戰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5537500

108課綱國文課文言文占比降低,多所大學翻轉過往以古文為主的大一國文必修課,改教寫作等實用內容。台灣師範大學這學年起著重閱讀思辨和寫作表達,獲學生好評;清華大學大一國文聚焦實用寫作,未來擬加入閱讀素養題材,提升辨別當代資訊的能力。台灣大學本周五將舉行教務會議,該校學生會表示要提案廢除大學國文必修,改列通識課程。台師大這學年起將大一國文必修課程內容改成「中文閱讀與思辨」、「中文寫作與表達」,該校副教務長、國文系教授胡衍南說,兩門課都讓教師自由選擇教材,只要落實深度討論教學法,即可依個人專業、興趣及任教班級屬性,自行選擇有益於引發思辨及討論的文本。學生同樣重視思辨學習,給予新課程好評。清大語文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蔡英俊指出,清大國文課改革歷經三階段,從形同高中四年級的傳統國文課,改讓學生自由選讀特定文化經典,而後再按各系學生需求,聚焦不同類別的實用寫作至今。國際正掀「素養」教育風潮,清大為此規畫下一階段改革,擬加入古今文本,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台大學生會擬在6月18日的教務會議提案,將大學國文必修改為通識。會長楊子昂對此表示,大學國文不應該是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且不像通識課程還有八大領域可選擇,不尊重學生生涯發展的多元可能,違背當今鼓勵彈性學習的高教趨勢,和台大提倡「未來大學」的教務改革方向。學生會指出,台大每名學士班學生必修三學分國文,按這學期國文課程設計,校內僅四成學生能修到現代文學,三成一學生必須修讀先秦思想,不符合部分學生的需求。台大學生會公關部長林育萱說,若大學國文改為通識,可將寫作類型課程與寫作教學中心的開課能量整合,擴充評論、知識普及等一般性寫作的資源,讓有意願精進文字能力的學生自由選修。關於學生會的提案,台大教務長丁詩同說,雖然他們提案將大學國文改選修,同時也有學生提議維持建言,學生的意見非一面倒。人才培育涉及層面廣,無法開一次會就立刻拍板。周五開會討論後,校方擬進一步舉行校內公聽會,討論國文教育何去何從。參與大學國文教學的台大中文系助理教授劉柏正說,108課綱強調素養和終身學習,沒有一項能力學得完。國語文領域相當廣,能從文學背後看出文化思維,國內多校仍列大學國文為必修,有其必要性。往校外走,曾反對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學者對此表示,年輕一代欠缺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不曉得古文才是寫作養分來源。他們建議大一國文維持必修,並指導一定的古典文學,但要採更貼近生活的主題式或跨領域教學法來提升學生興趣。「學生覺得自己國文很好了嗎?」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指出,古文才是寫作養分來源,部分學校大一國文課擬以寫作訓練取代閱讀文言文,只讓人覺得這是「去中國化」的教學策略。寫作課如同科學課的實驗活動,更適合在課後演練,而非獨立成一科。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秘書長段心儀說,108課綱刪減許多文言文,連知名的「岳陽樓記」都沒了,大學國文應調整授課文章,至少把這些失去的經典內容補回來,讓學生了解古文和中華文化的精髓。不過,段心儀支持大學調整教學方法,像是採跨領域教學,將經典古文融合其他知識來教,或者保留古文並重新編排,改採主題式的包裝,帶學生進入古文的世界。另外,吳昆財指出大學教育沒有課綱,完全按各個授課教師的意志和專長教學,就算學生或有關團體提案調整課程,甚至經校務會議通過,也難確保授課內容真的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