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國文老師:《戰鬥吧!成語》,三采文化,台北市,2022.1
說到偷讀書,對我們這些受過中華民國教育、經歷考試制度洗禮的人來說,第一時間想到的例子是那些得到好成績卻是說自己沒用功,宣稱考試結果只是運氣好而已的同學,他們的言語彷彿暗示了自己的天資優異,無關努力。起初我也相信如此說法,直到後知後覺地意識到這不過是一種說詞,遲來的微妙違和感覺,反而讓人印象深刻。根據我的某位校排前三的高中同學表示:「我一回家就睡覺了。」後面應該還有一段話要放在括號內(晚點再起床狂念到出門前)。p61
這段話也讓筆者回憶起高中生涯。
當時高中有資優班兩班約80-100人吧,
筆者記得全校第一名身體有些狀況(印象中是癲癇之類的),好像有一次在升旗的時候發作。
不過也是什麼物理競賽、數學競賽的常勝軍,後來也代表國家出國比賽。後來好像保送醫學院吧。
也有聽說過其他資優班的學生,回家都看電視,基本上都是在學校翻翻就會了,回家基本上都不太讀書。
你說會不會像作者所說晚上偷偷爬起來唸書?
筆者覺得高中資優班真的一堆天才,所謂天才就是高智商、強記憶力,
當時沒有語文資優班,筆者猜那些對二三類學科比較沒興趣的三類資優生,就算是很困難的公式,反正背起來就好。
那種會說沒唸、然後半夜狂讀書的,通常都是普通班的前幾名。
他們和絕頂聰明的天才相比,相對而言還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筆者班上幾個考上清交的人,高三也是讀得很認真。
到了大學,或許是因為筆者讀的是中後段的國立大學,就覺得大學四年沒遇到真正天資聰穎的同儕。
(不過認真的還是不少,就是畢業前三名那些同學)
大概也是因為台灣頂級的天才幾乎都去當醫生了。
回到本章節介紹的成語自出機杼,出自於《魏書.列傳七十》,
描述了祖瑩年少時期天資縱橫的故事。原文如下
瑩年八歲,能誦《詩》、《書》;十二,為中書學生。好學耽書,以晝繼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於灰中藏火,驅逐僮僕,父母寢睡之後,燃火讀書,以衣被蔽塞窗戶,恐漏光明,為家人所覺。由是聲譽甚盛,內外親屬呼為「聖小兒」。尤好屬文,中書監高允每嘆曰:「此子才器,非諸生所及,終當遠至。」時中書博士張天龍講《尚書》,選為都講。生徒悉集,瑩夜讀書勞倦,不覺天曉。催講既切,遂誤持同房生趙郡李孝怡《曲禮》卷上座。博士嚴毅,不敢還取,乃置《禮》於前,誦《尚書》三篇,不遺一字。講罷,孝怡異之,向博士說,舉學盡驚。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40986#p7
祖瑩八歲就可以背詩經和尚書,屌的是祖瑩超喜歡讀書,讀到焚膏繼晷,搞到父母要禁止他。這在現代社會真的是不可思議。
最天才的地方大概就是某天拿錯課本,結果竟然還是正確背出尚書三篇。按照作者的敘述,這叫做「人型圖書資料庫」。
列傳最後描述:
瑩以文學見重,常語人云:「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蓋譏世人好偷竊他文以為己用。而瑩之筆札,亦無乏天才,但不能均調,玉石兼有,制裁之體,減於袁、常焉。性爽俠,有節氣,士有窮厄,以命歸之,必見存拯,時亦以此多之。其文集行於世。
祖瑩若在現在,應該是個正直的評論家吧。
魏書說當時「世人好偷竊他文以為己用」,結果過了一兩千年,台灣一堆政治人文的論文還是在抄襲阿。
只能說我們果然流著炎黃子孫的血液阿~~
摘錄本篇的重點是緬懷一下高中時期記憶中的天才學生,也順便紀錄一下成語自出機杼的由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