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位北一女的國文教師批評課綱刪減古文的言論暴紅後,社群媒體又開始了文言文比例的筆戰。

筆者追蹤的多半是投資和一些學術、社論大咖的粉專,

目前看起來是嗆/反對國文教師的粉專言論佔絕大多數。

 

十多年前筆者應該算是站在不刪減文言文比例的那派的。

現在就中立了,

畢竟筆者也不會重讀高中,小朋友們的國語文(或叫華文?)程度優劣就不關筆者的事。

在台灣讀書,你很聰明就拼醫科。

如果資質中等,就讀理工去賣肝賺到幾桶金之後再去操盤。

資質中下,又懶散不喜歡制式工作的,可以去當外送師。

反正台灣一半的人都餓不死但是也賺不了幾個鳥錢,更遑論買房子。

語文好不好,看起來對中等以下者沒差。

 

筆者印象影片中那位女教師有句「去中化的幽靈原則」,

這裡簡單紀錄一下筆者印象中的去中化。

筆者認為比較有系統的國文教材去中化大概是阿扁大總統時代的老杜部長,

老杜部長好像是第一位沒有博士學位的教育部長,

筆者懶的查證記憶有沒有錯,反正經歷比較學歷重要。

至於老杜時代怎麼調整筆者也忘了,(九年一貫嗎?)

剛開始刪減,可能古文派的罵一罵,

後來第一線教育者和學生覺得好像不錯,

不用教/記憶那麼多將來用不太大的東西,也比較輕鬆。

之後馬政府執政,筆者印象中只有小馬哥重視書法而已,調整的部份好像也沒有恢復。

一直到2016,大部分人的共識就是慢慢增加白話文的比重。

之後筆者筆耕夢中止,就不太關注文言vs白話戰爭了。

印象中早期余光中好像也有跳出來捍衛文言比例。

但就現在年輕學子的角度,這些都是老人,老人之言,有啥參考性?

不過余爺爺聞名的可是新詩ㄟ。

 

很多贊成刪減者大多認為文言文用不到,這就太隨便、武斷了。

用不到只是表面,但是閱讀文言文所產生的底蘊,會形成一個人的涵養。

也就是說你在說話、寫文案或者從事漢語相關活動,那些就會變成你的素材。

不然看看知名的電視影編劇、寫詞者或者更鄉土味的霹靂布袋戲編劇,甚至是路邊的廣告文案設計,

你說那些作品都沒有文言文的內涵底蘊嗎?應該不是吧。

 

或許迫切需要調整的不是比例而是篇目類別。

以筆者當過學校志工的經驗為例,其實小朋友蠻喜歡歷史的(大多是漫畫歷史),

如果教材可以多放入史記等史冊篇章或者世說新語這類有趣的的小品文,

筆者覺得應該會比較有趣。

至於那些教條式、可能帶有意識形態的文言文論說文,或者是詰屈聱牙的四書五經,閱讀起來真的不討喜。

 

被罵得很慘顧炎武的廉恥,筆者覺得清代考據樸學真的比較無趣,不如多選聊齋、閱微草堂這類怪異記述,或者算當時白話的章回小說的經典篇章,

至於顧炎武有沒有資格寫廉恥,筆者覺得以他和韋小寶還有陳近南的關係,應該不是一個駐台日本記者可以簡單評論的。

這個道理很簡單,所謂的中心思想不是只有聖人可以說,

即便他做不到,他也可以闡述,這是沒有矛盾的。

 

最後草草做結論,

1.刪減就隨意吧:

古文對日後中下層的人,用到的機會本來就不多,可以讓大部分的人覺得語文很簡單,或許是功德一件。

至於現在語文推動的重點,可能先把字寫對比較重要。

 

2.真正強者其實都會閱讀

不要因為xx學霸罵就跟著反對。真正聰明的強者其實幾乎都會閱讀過。

因為他會反思批判,所以不會笨到被洗腦或偏執一方,

很多東西很多時候,你要看了才知道怎麼批評、怎麼罵。

流於漫罵或者為了反對而反對,即便你讀了很多古文,也是沒啥用。

 

3.文化可以共享

很多人都直觀的認為古文是中國文化,

也有人會故意把中華文化和中國牽扯在一起。

筆者覺得這樣格局真的太狹隘。

畢竟文化是共享、共有的。

日本人也留著漢字,讓我們方便看A片,不是嗎?

 

 

最後呼籲一下,可以考慮一下選金庸武俠小說嗎?

筆者覺得笑傲江湖的動作描述、視覺摹寫真的沒幾個當代作家可以比擬。

梅莊比劍、圍攻東方不敗都不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