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行動特别令人惱怒的一點是,殺人並非其重點,而是它是用來驚嚇人們和裂解。 他們的正常生活的一種手段,因此,恐怖行動極有效率,所發揮的槓桿作用遠大於等量的非恐怖分子暴力事件。 二〇〇二年十月,華盛頓特區的都會區發生了五十起謀殺案,這是相當普通的數 字,但其中十起謀殺來不同,它們不是典型的家庭糾紛或幫派殺人事件,而是隨機槍殺事件。料理自己生活、過自己日子的一般民眾在加油站加油時或是在庭院除草時,遭到槍殺。在頭幾件謀殺案發生後,民眾開始害怕,謀殺案持續出現,整個地區幾乎陷入攤痪,學校關閉,戶外活動取消,完全不敢踏出家門。是何等内行、有充裕資金作後盾的組織幹下這些事,引發如此大的驚恐?只有兩人:四十一歲的男人和他的青少年共犯,他們把一輛老舊的雪佛蘭轎車寬敞後車廂,改造成狙擊者的巢穴,從這裡以二二三口徑的Bushmaster來福槍射殺。如此簡單如此便宜,如此能夠發揮作用,這就是恐怖行動的槓桿效益。p114-115
感想:
1.看完想反駁什麼但又反駁不了什麼。
2.引起恐慌後,社會大亂,就達到目的了。
恐怖行動很能起作用,因為它並非只是傷害直接受害人,而是對所有人加諸痛苦, 其中最重大的間接成本就是形成人們對未來受到攻擊的恐懼。只不過這種恐懼其實是一種錯置。平均來說,一個美國人在某一年遭恐怖攻擊而喪命的機率大約是五百萬分之一,反觀此人自殺的機率比這高出了五百七十五倍。p115
感想:這跟當初新冠的死亡人數比交通意外還低很多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項類似研究發現,進入名人堂的棒球員比那些在嚴選下被拒門外者活得更久。......研究發現,購買年金的人比未購買者活得更久,這並不是因為購買年金者一開始比較健康,而是因為年金的穩定給付議人多了一點繼續殘喘下去的誘因。宗教似乎也有幫助。一項研究調查兩千八百多位基督徒和猶太教徒後發現,他們在他們的重要宗教節慶日過後三十天去世者,多於在重要宗教節慶日前三十天去世者。 (有一項因果關係證據:猶太教徒在基督教節慶日前三十天去世者並未明顯減少,基督教徒在猶太教節慶日前三十天去世者也未明顯減少。)同理,長期間亦友亦敵的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和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分別強靭挣扎地延後死期,直到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日子:一八二六年七月四日,也就是美國《獨立宣言)千簽署通過日五十週年那一天,兩人在數小時內相繼辭世。p137
感想:人生有目標,總是比較有活下去的動力。
在大多數情況下化療明顯缺乏成效。在美國和澳洲一項詳盡的研究顯示,所有癌症病患的五年存活率約為六三%,其中化療的貢獻不到二%。化療對許多癌症的可辨識成效為零,包括多發性骨髓瘤、軟組織肉瘤、皮膚黑黑色素瘤、胰臟癌、子宮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腎臟癌。 以肺癌為例,這是截至目前為止美國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癌症,每年奪走超過十五萬人的性命,治療非小規模癌細胞的肺癌,傳統化療法的成本超過四萬美美元,但平均只能延長患者壽命兩個月,知名腫瘤學家、維吉尼亞聯邦大學臨床醫師湯瑪斯·史密斯 (ThomasJ.Smith)調查一種用以治療轉移性乳癌的新化療法後發現,要使用這種新化療法延長壽命一年,得花三十六萬美元,而且還不確定是否真能做到。不幸的是,它做不到,調查顯示這種新化療法通常只能使病患延長壽命不到兩個月。p139
感想:死生有命,把錢拿去玩兩個月可能效益比較高。
十九世紀,全世界有九百艘捕鲸船,其中七百三十五艘是美國人的,它們在四大洋捕鲸,在一八三五年到一八七二年間,這些捕鯨船總計捕獲近三十萬頭鯨魚,平均一年捕獲七千七百頭。在豐收的一年當中,總計可取得的鲸油和鲸鬚價值超過一千萬美元,相當於今天幣值的兩e美元。捕鯨是危险的工作,卻是美國排名第五大的產業,雇員達七萬人。......一位名叫愛德温,德瑞克(Edwin L.Drake)的退休鐵路從業員, 在賓州提特斯維爾鎮(Titusville)使用蒸汽引擎鑽穿七十米深的頁岩和岩床,發現了石油,未來就這麽浮出了地表。有這麽多的能源埋在國內地底下等著被抽上來,幹麽還要冒著生命和被截肢的危險,繞著地球去追捕海中的巨獸呢? 石油並不是便宜簡單的解方,但跟鯨魚一樣,用途極為廣泛,可以用來當燈油,潤滑劑,汽車與家庭暖氣的燃料,也可以提煉煉製成塑膠,甚至尼龍襪。新興的石油產業也為失業的捕鯨者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還有一項附帶好處,那就是作為〈瀕危物種法案〉的起源,拯救鯨魚免於近乎滅絕。p232-233
感想:
1.筆者之前看到的文章都是說日本的捕鯨船是造成鯨魚瀕臨絕種的主因。從本書的敘述看起來,米國只是比較早收手而已。假如鯨魚真的滅亡,其實米國造的惡或許佔了超過一半。
2.人們往往會忘記之前的作惡者,也就是後來的洗白者。很多環保議題都是歐美先進國家搞到70%了,趕快收手呼籲其他國家不要再搞。
後來出現了羅伯特,麥納瑪拉(Robert Strange McNamara)。今天多數人記得他是越戰期間受到甚多責離的美國國防部長,他之所以受到這麽多抨擊,原因之一是他往往根據統計分析做決策,而不帶情感或政治考量。换言之,他表現得像個經濟學家。事實上麥納瑪拉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讀的是經濟系,後來又取得哈佛大學企管碩士學位,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一年後返回哈佛商學院任教,成為會計學教授。二次大職爆發麥納自願從軍,他的分析技巧使他進入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統計控管局,他的團隊使用資料作為打仗的武器。例如,美國轟炸機從英格蘭起飛前往德國進行白天突襲任務中途折返率異常高,約為二〇%,飛行員提出種種未能飛到目標區的解釋:電子系統功能失常、無線電斷斷續續、身體不適。但更詳細分析資料後,麥納瑪拉總結認為這些理由是瞎掰,他說真正的原因是害怕:「他們知道他們當中有極多人將陣亡,所以他們找藉口不飛到目標區。」 麥納瑪拉把此結論呈報給一向以強硬作風聞名的指揮官科提斯,李梅(Curtis LeMay), 李梅的反應是親自駕駛轟炸機領頭執行轟炸任務,並誓言把任何未完成任務就掉轉回頭的飛行員送交軍法審判。麥納瑪拉說,中途折返率於一夕之間降低。p237-238
感想:
1.本則敘述讓筆者想到台灣的主戰派。台灣的主戰派很妙,很多喊很大聲的kol,其實很多沒當過兵或者頂多是替代役。人民要勇於保衛國家、不要畏懼戰爭從愛國的立場沒錯,不過沒當過兵的領袖,卻一直煽動人民要勇於打仗,聽多了就覺得搞什麼鬼,更別說靠關係得到了很多利益。
2.筆者記得2013年左右,菲律賓是殺台灣漁民事件,印象中菲律賓政府堅持不道歉。當時台南議會有幾位議員主張發動戰爭,筆者記得時任議員的王定宇發下豪語,說開戰算他一份(好像王委員當兵是空軍)。當時王委員還沒發福很明顯,且常上政論節目。筆者覺得還蠻有guts的。現在不知道還會不會說出「打中國算他一份」之類的話。
3.主戰派站最前線,筆者覺得是台灣人民所樂見的,而且絕對可以激勵民心、士氣。
麥納瑪拉特別關切車禍高傷亡率,他詢問僅汽車的像伙,是什麼原因導致此問題, 他們告訴他,可用的統計資料並不多。當時,康乃爾大學的部分航空研究人員試圖預防飛機事故死亡,於是麥納瑪拉委託 他們研究汽車沖撞。這些研究人員進行實驗,用各種不同的材料包覆人的頭蓋骨,在康乃爾大學宿舍把它們丟下樓梯間。他們發現人類禁不起撞擊汽車內部使用的堅硬材質。「在衝撞時,汽車駕駛人往往撞上方向盤」麥納瑪拉說,「乘客受傷往往是因為撞上擋風玻璃、車前側桿或儀表板。」他下令福特的新新車款設計出更安全的方向盤,和 有裝填墊料的儀表板。 不過他知道最好的解方也是最簡單的解方。與其擔心車禍時身體猛烈沖撞的乘客的頭部撞上什麼東西,倒不如使他的身體完全不要猛烈沖撞,這不是較好嗎?麥納瑪拉知道,飛機座椅有安全帶,為何汽車不加裝座椅安全帶呢?......安全帶最終救了很多人的命,不過這裡的關鍵字是「最終」。p238-239
感想:
1.很多現在看似普遍的措施或設備,很多都是前人傷亡換來的。
2.「人類禁不起撞擊車內堅硬材質」→人類什麼時候禁得起堅硬材質的撞擊?這有什麼好實驗的?有點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