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芝主編,九歌出版社,2002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項羽這種英雄人物,當然不喜歡讀書。劉邦也不喜歡讀書,甚至也不喜歡讀書人。不過劉邦會用讀書人,項羽有范增而不會用,漢勝楚敗,這也是一個原因。蘇軾這兩句詩倒也不盡是戲言,因為一個人把書讀認真了,就忍不住要說真話,而說真話常有嚴重的後果。這一點,坐牢貶官的蘇軾當然深有體會。而在“文革”時期的中國大陸,一個人甚至不必舞文弄墨說什麼真話,就憑他讀過幾本書的“成分”,已經憂患無窮了。p154

 

筆者感想:

想當初酈生一句「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就讓大流氓劉邦瞬間變臉善待之。會說話的人佔盡優勢。

 

不過,知識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識一定勝過古人,但智慧則未必。新知識往往比舊知識豐富、正確,但是真正的智慧卻難分新舊。知識,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卻需要再三玩味,反複咀嚼,不斷印証。如果一本書愈讀愈有味,而所獲也愈豐,大概就是智慧之書了。據說《天路歷程》的作者班揚,生平只熟讀一部書:聖經。彌爾頓是基督教的大詩人,當然也熟讀聖經,不過他更博覽群書。其結果,班揚的成就也不比彌爾頓遜色多少。真能善讀一本智慧之書的讀者,離真理總不會太遠,無論知識怎麼爆炸,也會得魚忘筌的吧。叔本華說:“只要是重要的書,就應該立刻再讀一遍。”他所謂的重要的書,正是我所謂的智慧之書。要考驗一本書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試金石當然是時間。古人的經典之作已經有時間為我們鑒定過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經得起一讀再讀。一切創作之中,最耐讀的恐怕是詩了。就我而言,“峨眉山月半輪秋”和“岐王宅裡尋常見”,我讀了幾十年,幾百遍了,卻並未讀厭;所以趙翼的話“至今已覺不新鮮”,是說錯了。其次,散文、小說、戲劇甚至各種知性文章等等,只要是傑作,自然也都耐讀。奇怪的是,詩最短,應該一覽無遺,卻時常一覽不盡。相反地,卷帙浩繁、令人讀來廢寢忘食的許多偵探故事和武俠小說,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凡以情節取勝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後也就完了。真正好的小說,很少依賴情節。詩最少情節,就連敘事詩的情節,也比小說稀薄,所以詩最耐讀。p156-157

 

筆者感想:

歐美的懸疑小說倒是如此,筆者鮮少會看第二次。不過武俠小說向來是筆者廁所的常客。

 

略讀的書單獨看來似乎沒有多大益處,但一加起來就不同了。限於時間和機緣,許許多多的好書只能略加翻閱,不能深交。不過這種點頭之交(Nodding Acquaintance)十分重要,因為一旦需要深交,你知道該去哪裏找他。很多深交都是這麼從初交變成的。略讀之網撒得愈廣愈好。真正會讀書的人,一定深諳略讀之道,即使面對千百好書,也知道遠近緩急之分。要點在於:妄人把略讀當成深交,智者才知道那不過是點頭淺笑。有些書不但不宜精讀,且亦不必略讀,只能備讀,例如字典。據說有人讀過《大英百科全書》,這簡直是以網汲水,除了迂闊之外,不知道還能証明什麼。p158

 

你是再掙也不脫的夸父    飛不起來的伊卡瑞斯    每天壹次的輪迴     從  曙 到  暮    扭不屈之頸,昂不垂之頭    去追一個高懸的號召p209

 

假如你是夜深苦讀的單身寒士,燭光昏沉,忽然有一位角色佳人赫現在你疲倦的眼前,粲然一笑,盡解你長年的寂寞,從此得妻、生子、科場順利--還有什麼比這無中生有的豔遇更省事更理想的嗎?書中自有俏女鬼,開卷忽來狐美人。可憐的儒生寒士,半生讀聖賢書,苦悶不得紓解,禮教的社會又不容你放肆,孤寒之夜難免不一念入綺。這就是聊齋的潛意識出口,西方不也有浮士德心動而魔鬼出現嗎?p294

 

筆者短評:

聊齋一書,可知蒲老爺真的很寂寞,如果他是現代人,每天看的a片應該一個布丁筒起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