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梵:文學改編電影,香港:三聯書店,2010.10

 

文學改編電影

 

現代主義文學比寫實主義難纏,早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認為產生這個困境的原因之一是現代文學不注重敘事,而把內在和外在的現實作詩一樣的處理,或把時間變成空間,或把模仿現實的文字變成抽象意象,甚至乾脆脫離現實,以語言織造預言神話或作語言的遊戲,這些趨向都很難拍成電影。除非把電影本身的魔術釋放出來,以各種蒙太奇手法改變寫實時空的敘事模式;或以電影形象作為文字寓言的對待物,加以轉化;或用各種旁白方式表現文字中的意識流。p39-40

 

筆者感想:就如同抽象畫,要解釋讓普羅大眾看的懂就很難了,遑論還原!不過筆者認為快克殺手(Crank)的編導Mark Neveldine
應該很適合挑戰現代主義文學改編電影。


一個是改編中國古典小說的問題......水滸傳、金瓶梅和更早的唐傳奇和宋明的三言二拍。雖曾屢屢演化為各種民間戲曲和說唱文字,但電影方面卻似乎望而卻步,原因何在?p41-42

 

筆者感想:

三國和水滸皆為四大奇書之一,人物繁多,但改編次數有如天壤之別。就筆者生活的經驗推測,筆者認為三國熱有很大部份是小日本的電玩遊戲所轟推。在筆者高中時期,鮮少人沒玩過三國志系列。現代的年輕人也鮮少沒玩過真三國無雙系列。極有可能三國人物的名和字加起來很多都剛好四字,唸起來很像日本姓名吧。水滸傳嘛~或許沒啥戰爭場面,是故不符合小日本的軍國主義。筆者覺得金瓶梅也很有意思,本書深獲徐志平教授的讚賞(當然是從學術、文學的角度),其實金瓶梅相關或衍生作品不少(絕大部分都是三級片和a漫)。不過小日本倒是對金瓶梅興趣缺缺,筆者印象中沒看過跟什麼金瓶梅相關的日本漫畫,反而是從三國演義衍生出一堆a漫,筆者不得不佩服小日本對於三國演義的熱愛與想像力。

 

我得到一個悖論式的結論:真正的第一流電影經典,並不一定來自經典文學的改編;而取材自二三流的通俗文學,反而能造就出色的電影作品。這被作品並非依靠精湛或有創意的文字,而是以情節變化多端或內容煽情取勝,使讀者拿起書來就放不下去。電影從中取材,一方面是為了確保票房價值,另一方面也是拍起來較容易,只要能依照好萊塢劇情片的常規--直線敘事、有頭有尾、角色心裡鮮明、從小高潮堆砌到結尾前的大高潮--就夠了。p43

 

看了吳宇森的《赤壁:決戰天下》,令我大失所望,觀後反思原因何在,得到兩個結論:一是作為一個影迷,我覺得這位大師級的導演江郎才盡,在重施故技之餘已無創意;二是作為文學經典《三國演義》的忠實讀者,我認為該片非但隨意曲解原著(包括原來的歷史《三國誌》),而且為了票房和娛樂的考慮全然不尊重文學......《赤壁》下集似乎亦有少許翻案意味,在片尾更突出曹操的「正面形象」,竟然嚇倒吳蜀聯軍的數位英雄好漢!即使歷史上有憑有據——《三國演義》顯然較《三國誌》更同情蜀國三傑劉關張和諸葛亮——但處理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並為其「平反」,必須從角色性格著手,其中最關鍵的一場戲——曹操醉吟「鴉雀南飛」詩句——在片中就草草了事,反而電視劇處理得更精采。多虧飾演曹操的張豐毅這位資深演員頂住,否則效果更不堪設想。片中故意刪了黃蓋的苦肉計一節,可以理解,但把華容道關公放曹操的一段也略掉了,則距離中國「文化記憶」太遠,片中竟然從關公之口說出一句「你早已過時」的話,差點令我笑掉大牙!影射的是什麼?如果要「反正」的話,不如出之曹操之口!《三國》本無女人戲,如果有,則是大喬小喬,於是片中安排了一場小喬獨入曹營勸曹操的一幕,似乎故意加進一個「英雄美人」的主題,但卻是「錯置」的,看來是受了《木馬屠城記》的啟發:既然特洛依的海倫「一個面孔起動了千艘戰船」(A face that launched a thousand ships),何不也來一個「海倫式」的小喬?所以拉了一位名模來演,美則美矣,但怎會演戲呢?我想除了票房因素外,可能還有一個改編的問題:片中兩個「美人計」,一前一後,可以使劇情更生動一點,並以此取代《三國演義》中的權術和計謀,因此在上集中頗露頭角的諸葛亮,在此也被犧牲了,除了「草船借箭」和「借東風」之外,也無計可施,但這兩場高潮戲皆是諸葛亮直接或間接促成的,不把他放在前台而以周瑜代之,其用心又何在?p256-259(本文原載於亞洲週刊 09年 2月 二十三卷 第六期)

 

筆者感想:筆者覺得赤壁最佳場景就是曹操朗誦短歌行的時候,最後摔破酒杯,真是梟雄氣概!!玩三國志或真三國無雙筆者永遠選擇曹魏陣營。曹操有武力又有智謀又會寫詩,三國有幾人能匹敵?不過這兩片其實筆者也沒看完......

 

(前談李仁港《三國之見龍卸甲》中的瑪姬q小姐)至少,這個在原小說中也沒有出現的虛構女子,為影片正好添加一點荒誕的色彩,說不定會討好年輕一代的香港影迷......事實上,生活在21世紀的華人早已失去歷史感,當今更需要電影的影像來提供歷史的想像,我認為李仁港在此片中是做到了...說不定從未讀過三國演義的年輕一代,看了此片會第一次由電影影像進入歷史,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p278-280

筆者感想:

見龍卸甲筆者也沒看完,對於改編電影該忠於原著還是另闢蹊徑,這問題始終無法下結論。多數人應當認為要終於原著,但誠如前面所摘錄的,經典小說之所以經典,其中之一就是難以改編,因為在讀者腦中早就建構了屬於經典的想像空間,光是選角就很難擺平更何況情節走勢?但是很多成功的電影倒是觸類旁通,借了些人物情節,就開始各自表述,這當然會忠實書迷罵慘,但是卻可吸引沒看過原著的影迷。見龍卸甲筆者有生之年應該不會想完整看過。子龍是筆者最欣賞的蜀國大將,因為他沒有敗走麥城也沒虐待部下,雖然他的經典戰役只有長阪坡,但這樣就夠了(黃忠馬超不也是沒啥威嚇戰功?)所以筆者無法接受其他形象的子龍。不過李大師推崇的論點倒是很中肯,因為年輕一代已經不習慣閱讀文字了...這讓筆者想起當年大師羊評論他研究所的學弟,不會打球又不懂三國,只會宅在實驗室抓羅莉影片,怎麼跟老闆交際?三國真的是經典,25歲以下尚未看過的,應該買來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