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月涵:〈再談資本利得稅〉,今週刊799

 

所有的產業都應該適用一致的稅制,才能促使經濟均衡發展,並讓台灣真正具競爭優勢的產業冒出頭,而不是獨厚特定期間受政府關愛的特定產業。但是過去二十年來,台灣電子業一直享有政府給予的慷慨租稅優惠而蓬勃發展,導致整體經濟失衡,並形成稅收不足的窘境。但至今我們的經濟仍過度仰賴已步入成熟的電子產業。

近二十年來,台灣的資本形成多來自資本利得,而非常態性收益。企業偏好切割出部分的業務成立子公司並公開上市,獲取一次性的資本利得;但願意以建立規模更大、更具全球競爭力為目標的企業相對稀少。子公司掛牌後,母公司出售子公司股票的收益,等於子公司多年的營運獲利;例如,若以十倍本益比出售子公司股票,母公司的進帳便等於子公司當年獲利的十倍。因此,當年度母公司的獲利必定大增,並帶動股價上揚。

但這只有短期效果,來年母公司的獲利和股價勢將無以為繼,對子公司的持股比重又降低,結果原本經營得好好的母公司業務,被切割成一小塊一小塊,整合起來的力量又小於整個集團,在全球產業地位愈來愈無足輕重。

令人訝異的是,臺灣剛剛萌芽的生技產業卻頗好採用這種財務模式,創造短期獲利的程度遠高於其他產業。生技業是一個必須專注本業、快速擴大規模經濟、追求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規模要大、資本要厚;但生技業過度重視短期資本利得的財務規畫,於是創造出一群規模小、不具競爭力的業者,也失去建立規模經濟的能力。這就是在沒有開徵資本利得稅的情況下,變相鼓勵企業短線操作的行為模式。

近三十年來,平均每五年的股市回報率持續下降,目前僅剩下二%,這也是當前臺灣散戶參與比率處於歷史低點的原因。報酬率這麼低,部分原因是電子業表現欠佳,另一個原因則是,臺灣欠缺具經濟規模、專注于建立全球、亞洲,甚至大中國地區營運網路的廠商。臺灣需要的是能創造長期營運收入的企業,而非追逐短期資本利得的廠商。這才是開徵資本利得稅應有的態度。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content.aspx?a=W20120403196

感想:

谷先生外號「台灣先生」,筆者一直對這個外號嗤之以鼻,一個反指標著名的老外,憑甚麼可以叫「mr.Taiwan」呢?

看了這篇專欄,筆者不禁佩服谷先生,他竟然能將台灣企業經營者的短視近利分析的如此透徹,縱然是可惡的外資、可惡的老外,但筆者還是要給他按讚。

前陣子含狗的三星宣佈將賠錢的lcd部門切割,57金錢豹好像有作專題討論過。這家可以說是被蘋果豢養出來的半導體巨獸,代工、品牌全吃,已經狠狠的打趴日本和台灣,卻可以為了股東利益,切割賠錢的部門。

這在台灣簡直匪夷所思。台灣的企業向來以成立子公司賺外快聞名四海,爛的經營者如大同,好的企業如台達電、鴻海都不例外。

原始股東成本大概是面額10元,ipo或轉上市就可以賺取數百倍的暴利,還可以享有很多產促條款的補助,一堆律師、會計師幫忙逃漏稅,

這種有錢人,才是證所稅真正不能放的,或許會因大戶退出而崩盤,但為了落實真正的公平正義,台灣應當承受這種風險。(阿土伯應該賣了不少2317了...)

油電雙漲多少企業叫苦,筆者認為對這些只會切割子公司賺外快的企業,不如一次漲完,讓他們一次倒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