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血淚的字跡-短評祭姪文稿

 

 

小時候曾學過書法,雖無慧根但至少對這獨特的中華文化有基本的認識。

後來有機緣修過書法美學的課程,教授談到天下三大行書-蘭亭集序、祭姪文稿、寒食帖,並要求我們去深入分析。

書聖王羲之可以說是知名度前幾名的古人,東床快婿、入木三分的成語大家耳熟能詳,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喪亂帖也都享譽盛名。

東坡先生更不用說了,琴棋書畫樣樣行,除了政治不如意外,大概是中華歷史數一數二的古人。

顏真卿呢?這位唐代書法大家,其實是一門忠烈,正氣歌裡的「為顏常山舌」,是顏魯公的兄長,祭姪文稿的主角顏季明,則是顏杲卿子。

史料記載,顏季明被殺身首異處,平亂後顏真卿尋得其頭顱,便寫了這篇234字的傳世巨作。

既然稱文稿,就代表作者是一邊寫一邊構思,當然會有塗改,但是這塗改是顏真卿的真實心情投射,

他的憤怒他的惋惜他的悲傷,全都融入筆劃和塗改,呈現在這篇作品裡面。

第一次看到祭姪文稿,只覺得有種雜亂無章的感覺,和北宋四大家比起來,

筆者覺得米芾的蜀素帖高貴典雅、從容不迫,不是更好嗎?

不過深入瞭解之後,你就知道一篇融入血淚的作品價值在哪裡。

之後蒐集資料,每當看到祭姪文稿,我都會想像顏真卿顫抖的拿著毛筆揮毫,

憤怒哀傷充斥腦中,他思索的是如何呈現文字,但因為心神劇烈起伏,以致塗改再三。

雖然顏真卿沒有時間和心情注意到美學,但是從墨色、筆劃粗細大小的排列、章法架構,卻無一沒有進入到絕妙的境界。

老師教導我們寫字要屏氣凝神,心平氣和,如此才能寫出佳作,

誠如明代文學家李贄所說,要表達個體的真實感受與真實願望,才是有價值的作品。

東坡的水調歌頭為何能傳唱千古?文天祥的正氣歌為何能流傳至今?

正是他們的精神思想灌入了作品中。

俗諺說:「亂世出英雄。」同樣的道理,太平盛世寫不出有血有淚的作品,

這因為大時代的悲歌,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操油然而生,祭姪文稿才橫空世出,佔據了第二名的寶座。

從美學的觀點,或許祭姪文稿的美感不如米芾或後代的書法家,

但是考量到作品背景,你就會察覺在每一筆每一畫的背後都是血淚,都是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畫面。

祭姪文稿,確實蕩氣迴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