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以前求學的筆記,發現有些有趣的理論名稱,整理如下:

 

1.旁觀者效應:

當一陌生人遭遇急難時,如有現場旁觀者只有一人,此人可能見義勇為,立即救助。如現場旁觀者有數人,可能彼此袖手旁觀,無人向前。像此種有旁觀者在場時,抑制了助人行為的現象,稱為旁觀者效應。

 

感想:發明這詞的人不覺得有點剽竊常用語詞嗎?

 

2.仰巴腳效應:

是指在能力上,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最為人所欣賞者,並非全能的人,而是精明中帶有小缺點的人。意指精明人不經心之中,偶而犯點小錯,不僅是瑕不掩瑜,反而使人覺得他具有和別人一樣會犯錯的缺點,顯得親切而討喜。也就是說,此種會犯錯的小缺點發生在精明的人身上,反而成了優點。此效應也可譯為出醜效應。

 

感想:所以曾經跌倒的model人緣會比較好?被劈腿的天菜魅力會更強大?

 

3.蔡格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

德國蔡格尼心理學家(Zeigarnik ,1927)發現,中斷而未完成的工作,比已經完成的工作不容易遺忘的現象,稱之。為什麼中斷而未完成的工作,反而較已完成的工作不易遺忘呢?對此種現象較為合理的解釋是:未完成的工作,尚有部分追求的動機,因而使個人在心理上,有想將之完成以滿足動機的傾向。推而廣之,很多事情會讓我們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所以對他念念不忘,結婚前極為體貼的人,結婚後往往表現大異其趣,也可以說是蔡格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

 

感想:1.沒追到的馬子永遠是最美的馬子?2.十個男人大概十個都有蔡氏效應。

 

4.門在臉上效應door-in-the-face effect:

是指當一個人拒絕了他人初始的要求後,比起沒有做初始拒絕的人,更可能順從於對方的另一個要求的情形。狄強(Dejong)發現,要造成門在臉上效應,必須有兩個條件的配合:第一、首次的要求必須很大,大到對方不得不拒絕。二、做第二次要求與做第一次要求的必須是同一個人

 

感想:1.這和射在臉上、灌在臉上有異曲同工之妙。2.所以分手砲的成功的理論依據在此?

 

 

5.後設溝通(metacommunication):

 

又稱為「非語文溝通」,是人們用以傳達其潛藏於語言文字等表面溝通之後,在人際的空間距離、身體的動作、音調因素等方面的配合作法。

 

 

感想:1.這個是說「罵人不帶髒字」嗎? 2.外國電影常微笑罵「ass-hole」是這個意思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