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早餐喝粥的習慣便約略始於唐朝。p24

 

感想:不知道「餵公子吃餅」的習慣始於哪個朝代?

 

烹刑大盛於周至秦漢之間,尤其是禮樂崩壞的東周,一言不合便開鍋煮人。p33

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P35

 

感想:

1.這是成語膾炙人口的由來。

2.羊棗俗稱黑棗,及君遷子的果實,也是當時的頂級零食。

3.羊棗讓筆者想起世說新語乾棗王敦的記載:

    「王敦初尚主,如廁,見漆箱盛乾棗,本以塞鼻,王謂廁上亦下果,食遂至盡。」

只不過這裡的乾棗是拉屎的時候用來塞鼻子的。不知道王敦吃了之後也有和孟子同樣的心得嗎?

 

其實粟稷黍包括小麥在內,都並不適合整理蒸食,p56

 

感想:

1.書中舉例周公一飯三吐哺,是因為急切間嚼不爛粟稷黍這些穀物,如果換成麵條,根本不需要反覆吐個不停。

2.還好周公不吃檳榔,不然嚼沒幾下就要吐出來。

 

宋代麵條向細長化發展,並開始搭配各種葷素澆頭(指加在盛好的飯和麵上的菜)。p69

 

先秦貴族盛裝米飯之器叫做簋,看起來像一隻兩耳或四耳的高足痰盂。p198

 

感想:簋音同「軌」。

 

先秦食器幾乎清一色由青銅鑄造,如西周太師虘簋淨重六千公克。西周追簋淨重達到了十八點九千克,比一台電子鍋重多了。顯然不可能把這麼一口大銅碗托在掌上扒飯。偏偏粟和黍黏性極差,蒸出來的米飯一夾即散,當時用筷子取食極不方便。貴族乾脆放棄了筷子,直接上手抓。p199

 

感想:

1.作者引用《曲禮上》:「飯黍無以箸」。明確規定筷子吃飯不合禮數。

2.上古食物,比較為人知的大概就是粟(小米)。市面上大多都是小米粥,好像沒有小米飯。這樣看起來確實用筷子比較不方便。

 

西漢初芝麻傳入,芝麻含油量接近大豆的三倍,很快被用於榨油。p229

宋代炒菜蔚然流行。p231

 

感想:

1.文中敘述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鋼鐵年產量達到七點五萬至十五萬噸。鐵製炊具一統天下廚灶,鐵鍋正是主力,至此炒法終於擺脫煎炸的影子,作為一個獨立成熟的烹飪技法。

2.最早的快炒店可能起源宋代。

 

孔子重度嗜薑,他帶著弟子周遊列國,打尖一定要吃薑的:「不撤薑食?」p261

 

感想:筆者理解很多人喜歡吃大蒜,薑好像都是搭配特別的食物。

 

辣椒原產於墨西哥到哥倫比亞中美南美地區,十六世紀風迷全歐洲,此後辣椒隨著西班牙的貿易船隊由入亞洲之民地菲律賓,繼而流入中國印度等地。p268

 

感想:

1.維基記載是哥倫布把辣椒帶回歐洲的。

2.有一說梅毒也是哥倫布帶回來的。

 

現代家豬由野豬馴化而來,目前的考古資料看,中國和土耳其可能分別是亞洲和歐洲家豬的起源中心。......甲骨文有兩個字用來表豬,家豬叫豕,野豬叫彘。p17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短歌行不行 的頭像
    短歌行不行

    短歌行不行

    短歌行不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